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诸精神"的驱逐、围猎,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他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无情批判,在"必须制服幽灵,必须使幽灵终结"的理念中实现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唯一性、正确性与合法性,从而最大范围地显示出新思维、新理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突破与占有。  相似文献   

2.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暗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祖"。马克思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哲学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主流哲学中"珠联璧合"地占据着突出地位,并获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高齐云先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概念以来,探询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已逐渐演绎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趋向。通过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写作的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并不是哲学而是科学,而更具体地说则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则并不是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而是内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原生态思想的要点式理论话语,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对"物质"的考察,更多强调的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以及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而马克思的物质观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马克思的物质观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对于物质理解主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据感性的现实,以实践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呈现出实践性、属人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时需注意其的超越性和可知性,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是对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关系的科学设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个人所有制"涵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争论焦点多数是针对译文的而非理论本身。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四个不同版本及其中译版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更应该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财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是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的钥匙,因此,文章沿着马克思相关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卢卡奇对其理论的发展,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经济思想与在马克思经济学说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中包含的基本原理是实现经济学科学革命的显著标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构件和主要支柱。深化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是理解19世纪40年代初及之后40年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也是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精神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发展和创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演化发展,鲜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手稿》中异化理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为马克思通向新世界观打开了大门;《形态》使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其内涵更加明确,成为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手稿》到《形态》马克思异化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财富的充分涌流"是马克思设想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第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深刻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缘由,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科技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史背景、自然科学发展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在马克思时代,工业革命加剧了阶级矛盾和冲突,产业革命对社会转型形成了强大推力;科技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历史的现代转向。回溯马克思科技观的历史背景,结合我国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要求,可以从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生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是斯密经济思想的重要概念。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与斯密的生产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与斯密将生产局限在增加产品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范围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是一个历史性、批判性和总体性的概念。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概念的双重超越,也在生产问题上真正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外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它具有生息资本的性质,一方面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又有破坏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外债理论对今天发展中国家借用外债发展本国经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和西方新制度学派都将制度分析作为影响经济的内生变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对我国变革时期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起到航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转形问题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方法能否成立,而且关系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逻辑上能否一致,以及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能否成立。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出了十大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覆盖了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全部内容;其次,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对马克思转形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有力驳斥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在对所争论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要深化“两课”教育,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形成和基本思想,并从中寻求改进“两课”教学,深化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启示和方法:要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要把人的本质观教育贯穿和渗透到大学生“三观”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琼·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现象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现代化启动的三种类型——以英国为典型的"内生主导型"现代化,其发生现代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国家内部;以印度为典型的"外向依附型"现代化,其推动现代化的因素不是来自国家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压力;以俄国为典型的"阶段跨越型"现代化,其现代化就是"直接过渡",即从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向高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由此可见,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借鉴发达国家和城市的成功经验,把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创意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加以管理,从制度创新、战略规划、政策支持、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是提升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迈向世界创意城市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