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卢阳凌冰 《时代经贸》2013,(13):199-200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关国家认同的问题,成为目前政治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各民族问如何进行族际政治整合,事关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卢阳凌冰 《时代经贸》2013,(14):199-200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关国家认同的问题,成为目前政治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各民族问如何进行族际政治整合,事关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自身生长的历史时空和独特的精神品格。但是现今社会由于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影响,红色文化面临着很大的认同危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然而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文化方向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的程度越高,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越少。决定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程度的关键在于其文化认同的态度。整合的文化认同态度能够促进文化适应,使个体对新的文化环境产生归属感,从而有效减少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以年级为微观变量,从政治制度认同、执政党认同、社会关注与参与度三方面开展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并且不同的年级呈现不同的差异性。为此要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校园主流文化,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拓宽分类指导范畴,加强社会媒介的引导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互动格局,以提升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6.
三亚回族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引发了关于其族性与身份认同的理论争议.本文通过在三亚回族社区进行田野工作,发现三亚回族在社会实践中随自身的文化特殊性有着鲜明的自觉,但三亚回族并没有以此为理由质疑自己作为中国回族的身份,相反,他们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社会文化的表达与展演,不断强化着自己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和国家公民的并行不悖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族群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族群体,他们自迁移到此,逐渐适应了藏区高原的地理环境和藏族文化,云南藏区“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回族文化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迪庆藏区不同的地方呈现出同一族群对自己的族群认同“多极化”的特点。和词组群很类似的群体在云南还有大理州白族自治州境内的“白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傣回”。“藏回”、“白回”和“傣回”都是迁居至此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文化相互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当地主流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对这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族群和族群文化认同的研究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映射出一个民族生活的历程,是立国兴邦的根基,它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理念之下,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得以显现,在国际文化角逐的氛围中,民族文化认同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它成为了一个"粘合剂",有效地将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加以凝聚,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尤其需要民族文化认同理论的支撑,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全球化、传媒大扩张的深刻背景下,对时尚较为敏感的"90后"大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追逐着各种时尚商品的消费。在一系列的消费过程中"90后"大学生也希望真正建立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从而表现自身在这个社会的个性存在、群体存在、现代性存在与文化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认同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涵、认同教育内容与模式、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对全体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引领示范意义。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要素,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科学认知与解读是认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进一步拓展认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者结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其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家边界的消减,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威胁,人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流者。但同时,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中,文化混杂性加强,并且通过他者加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且不断对他者文化熟悉、内化,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实现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和关注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毛呷呷  张云齐 《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67-268,298
中国的各类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高校学习。对于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认识、语言文字应用、重要节日习俗及日常生活习俗的留存延续及对他族文化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得出其对本民族及他民族文化认同状况,据此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乌江流经云南、贵州、湖北、重庆等四省市,流域内生活着以苗、布依、仡佬、土家、彝为代表的30多个少数民族。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性构成因素,在社会价值认同危机背景下,对于构建民族地方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3,(1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文化认同基本内涵的探讨,结合当代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境遇,提出了新时期强化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还是较好的。不管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还是对社区归属的认同抑或是对组织的认同,厦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够积极地寻求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身份认同还比较模糊,与当地人的交往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等等。  相似文献   

19.
蒙元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提高包括维吾尔族的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西域各族人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在归属中央政权、支持和拥护元朝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他们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考汉”泛指一切上汉族学校的民族学生.活跃在新疆各界众多的“民考汉”是受社会欢迎的优秀的双语人才,他们的不足是对母语文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新疆的“民考汉”,“其最终的归宿依然是自己原来所属的文化及其主体”.有着某种程度的“双重认同”,经历了“双社会化”过程的“民考汉”,是当代新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他们在新疆社会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他们的存在代表着新疆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一种重要趋势.这一群体将会成为完成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