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国际进程的加快,都需要人才充分流动起来,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但现阶段,我国人才流动却向着地区失衡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大,这种地区失衡的人才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完善人才市场、缩小地区差距、改善工作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来缓解或改善因人才流动地区失衡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流动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有着深远影响。分析了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现状,发现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状况不佳,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等。建立了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风险预警机制,对人才流动进行风险识别、估测、评价、处理及全程监控。最后,提出要从优化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统筹城市间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强化政府政策规范力度、营造和谐文化环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引导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流动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有着深远影响。分析了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现状,发现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状况不佳,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等。建立了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流动风险预警机制,对人才流动进行风险识别、估测、评价、处理及全程监控。最后,提出要从优化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统筹城市间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强化政府政策规范力度、营造和谐文化环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引导海西经济区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东西部人才流动现状,分析人才流动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原因,提出逆向流动的概念。通过健全人才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人才流动环境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等途径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务西部,这对优化人才配置,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封洁  王惠忠 《经济师》2005,(7):131-131,133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山西省人才流动表现为逆差状态即人才流失,已严重影响了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本的供给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对山西省稳定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铜陵市作为安徽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来铜就业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旨在分析我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铜陵市人才引进水平,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流动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王超 《当代经济》2016,(7):82-83
当今才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流动日益增大,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竞争较大,如果企业忽视人才,没有公平对待,将导致人才因失去公平感等原因而产生离职的意向.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看人才,制定对人才流失的风险防控对策,才能稳定人才留守企业.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1995,(4)
<正> 1995年仍将是人才流动十分活跃的一年。 1995年人才流动的特点 1.人才流动量较大。预计年流动量在百万人次左右,与往年相比略有增加。 2.流向呈现多元化态势。①人才流向沿海地区、经济特区、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势头仍然较强;②流向内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才将大幅度增加;③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乡镇企业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将会有所增加。由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政府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机关将再次成为各类人才择业的热点。此外,“出国热”将继续降温,回国的留学人员将不断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下,人才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其配置也遵循市场规律,而市场配置的驱动机制主要是供求机制,当地区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时,人才资源会在地区间转移。首先界定了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衡量指标,然后从人才供需的视角探讨了区域人才流动理论,利用ARIMA模型,采用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别预测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2013-2020年的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情况,并依据预测值分析了区域人才流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几年,人才资源流动更多地表现为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10.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粤西地区通常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但若是按经济发展角度划分则只是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粤西地区优势明显,海洋产业、矿产开发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广东省政府正式引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尽管如此,相对于珠三角而言仍面临发展缓慢的困境,尤其是农村.随着201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粤西地区农村电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尽管农村电商发展发展迅速,但危机是会伴随着机遇而产生的,粤西地区农村电商也是如此,在发展的同时,农村电商只有理性处理所发生的现实问题,才能够确保粤西农村电商更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借鉴产业区位熵思想,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最低;科技人才集聚规模和均衡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强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鉴于此,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差异,我国政府应全方位培育并吸引科技人才,合理引导科技人才流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邓大胜 《技术经济》2021,40(3):108-118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人才政策,政策重点从以往的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转向形成覆盖高层次科技人才、青年人才、甚至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顶天立地"人才政策体系,以形成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集聚规模优势.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科技人力资源统计规范和制度,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等范围较窄的统计指标进行替代,难以适应国家和地区人才宏观管理需要.因此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科技人力资源内涵界定,探索提出适应我国基础统计资料现状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测算方法,测算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和结构,认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仍呈现东部高度集聚,中、西部规模较小的特征.进一步构建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科技人力资源聚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创新活力、文化教育和居住环境是核心层科研人员集聚的重要因素,但范围更广大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与地区薪酬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和生活成本不相关;高技术产业规模、文化教育水平是东、中、西部科技人力资源集聚的共同影响因素,此外东部地区受到地区薪酬水平、创新活力和生活成本影响更显著,西部地区则仍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建议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继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中、西部地区重视打造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平台,逐步减少政策对人才流动的直接干预,通过科技力量布局倾斜间接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集聚.  相似文献   

13.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处于中西部结合地带,承中启西,是我国经济战略东移西进的必经之道。如何发挥该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西东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完成中华复兴的关键所在。虽然本区域有南阳市、十堰市作为竞争对手,但襄阳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已无悬念。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把襄阳市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发挥其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可更有效发挥其区域经济中心的龙头作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次区域、专业型;应该采取政府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探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的作用,借助中国258个城市2004—2018年面板数据,对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人才配置的动力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和政府干预均能有效改善区域人才配置,加入交互项后二者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进一步增强;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西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呈现出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政府干预以及政府干预与创新驱动的交互项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均呈现出一定区域异质性;创新驱动对人才配置的效应受到政府干预程度影响,存在政府干预的双重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人才流动是影响地区间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缩小区域人才流动差距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鉴于此,将政府竞争行为细分为财政、规制、引资3个维度,利用2010-2019年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区域对外开放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从财政、规制、引资三方面对区域人才流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上述三方面竞争性越强,越有利于人才流动。同时,区域对外开放在政府竞争行为影响区域人才流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研究结果启示,在中国的特定情景下,不同地区在吸引人才时应重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区域对外开放的有效衔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程瑜  王玉玲  阎敏 《经济问题》2012,(7):122-125
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依靠区位优势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体现,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资源补充和产业引导功能。西部地区的开发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FDI的作用,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产业结构整合和区位优势。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实现FDI与区位产业发展优势的有效结合,引导FDI的溢出绩效和产业收敛效应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策制定的关键。以陕西区域经济增长数据为背景,分析了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FDI的作用还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不断强化,在政策上进行有效调整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周元 《经济地理》2004,24(2):145-148,166
文章提出了区域技术相容性的概念,并着重讨论了这一概念中的经济收益指标。从西部区域技术相容性经济收益指标的度量入手,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整理,分析了这一指标与技术含量成正比等四个特征,研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并对我国西部开发中投资收益的技术水平结构差异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认为在西部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更为经济;加大西部大开发的科技投入,不仅必需,而且合算。  相似文献   

18.
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中西部地区应把所有制结构调整作为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 ,应率先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降低国有化程度 ,拓展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才集聚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