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武佳 《经济学家》2005,(5):123-125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区域主义”对现代会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这一术语由诺曼·帕尔默最早提出,是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单一法案的出台与实行,特别是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以地区为中心聚合发展,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与之相伴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区域合作的新浪潮。一、现代会展已成为区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方式新区域主义是与全球结构性变化和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合作浪潮,其中,区域合作网络的构建是关键所在。1999…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志明  雷亿辉 《经济地理》2011,31(4):646-650
文章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导向,从新区域主义视角提出了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应实施产业倾斜、拓展新产业空间;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4.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20世纪出现的新区域主义流派的主要主张。在探讨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区域主义流派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蓬勃发展使WTO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文章解析了"新区域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背景及原因,指出了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根源,厘清了多边贸易体制通过管理区域贸易协定以协调二者冲突的行事思路,并根据上述研究重新定位了"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涌现,日益呼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治理不完全,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治理主体结构中缺位或虚位。通过新区域主义视角的评估,显示我国的区域治理实际上是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合作。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适时推动区域政府管理走向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9.
竞争性区域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区域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该概念包括地方政府、私人部门和非营利团体在更高管辖水平上的协作,其集中点在经济的发展成果上,其目的是保障大都市区域的全部潜在利益。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竞争性区域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评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的实践,并就竞争性区域主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整合理论的城市休闲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郑胜华 《经济地理》2005,25(2):228-231,251
对城市休闲发展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其重要性在即将到来的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得以体现,所以关注和研究城市休闲发展就成了一个现阶段在理论、实践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时基竞争(TBC)的集群供应链系统的本质在于其流程的柔性,就集群供应链系统流程柔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程柔性化的内涵及其战略孵化器,提出了流程柔性化需要重新评估供应链的流程,调整流程战略,重构流程结构,变革流程运作的观点。最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增强集群供应链系统流程柔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郑小荣 《当代财经》2011,(10):116-129
内部控制与流程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流程是内部控制的唯一现实载体,内部控制是流程的多种固有功能之一。内部控制监管以强化流程治理功能为目标,但在客观上是对流程结构、流程功能和流程利益的全方位监管。内部控制监管本质上是流程监管,恰当的内部控制监管可以有效纠正管理者在流程设计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增进股东利益。但过度的内部控制监管则会损害股东利益,因此内部控制监管必须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14.
浅议流程和银行再造与流程银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流程与流程再造、银行流程与银行再造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产生的背景,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实施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流程化和职能化是流程管理研究中的基本矛盾,本文从阐述流程管理与职能环节的关系出发,对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分类并对业务流程管理的一般内容做出概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业务流程管理的构成模型,并阐述模型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pply the Austrian analysis of the entrepreneur to the political process. By distinguishing the political process from the economic process, we will endeavour to show to what extent an analysis in terms of the political market process is both possible and relevant. The existence of an information conveyance which can be assimilated to a price system with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with its resulting profits, are motivating elements for the political entrepreneur. The political entrepreneur is doubly specialised and possesses all the Kirznerian functions of the Austrian entrepreneur as a coordinating agent for the political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软件外包项目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采用系统工程的ISM方法,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因果关系判断,建立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薄膜衣片进行了制备工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制剂处方的筛选和考察生产工艺的条件,确定最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薄膜衣片制备工艺。结果与结论本制剂工艺的实验可行,工艺稳定可靠,所制备的薄膜衣片符合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9.
流程是组织的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运营中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种形式,对应组织知识体系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何获取和管理这些知识,对流程的变革至关重要。从知识角度重新认识流程,分析各种流程知识的关系,把知识管理和流程的变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ps the methodological debate on process tracing and discusses the diverse variants of process tracing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ommonalities beyond diversity and disagreements. Today most authors agree that process tracing is aimed at unpacking causal and temporal mechanisms. The article distinguishes two main types of use for process tracing. Some are more inductive, aimed at theory building (i.e. at uncovering and specifying causal mechanisms) while others are more deductive, aimed at theory testing (and refin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added value and drawbacks of process tracing. It ends by providing ten guidelines for when and how to apply process tra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