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策略性行为"与"厂商范围不经济效应较大",而最终产品内的中间产品种类数较多,这两者共同构成产业内的国际产品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产率较高的厂商不仅能扩大各种中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提高最大化的总利润,而且能够出口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生产率较低的厂商其市场需求会受到排挤,生产率最低层次的厂商将因亏损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些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同当前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贸易形式不断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方式转变,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因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消费偏好,需求层次重叠以及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使得产业结构由初级产品向中间产品发展,不断推动贸易技术革新,促使国家经济增长。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及调整成本问题仍将是未来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方向。本文将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进行梳理,探究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动因,对当前产业内贸易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探讨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效应影响,最后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产业内贸易的实践与内涵,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深化为中间产品,跨国公司实现了其主导下的全球资源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的最优配置,其中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了全球竞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4.
人类无穷的欲望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力,而技术和制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推动着国际贸易模式向更高的层次演进。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在"二元边际"上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国际贸易模式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点上的非均衡分布。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与升级,又对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冲击。在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背景下,将贸易政策的调整对象由最终产品划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这两大类型,就更能体现产品内贸易模式下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节功能,并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商》2015,(40)
产业间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在研究出口扩张时只解释了产品数量或者产品种类的扩张,而新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扩张模式基于出口二元边际理论,大量的国内外学者从产品、企业、市场等层面对二元边际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在理论构架层面对工序国际分工缺乏关注,与产品内分工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重要性程度存在明显反差。当我们需要对一个国家贸易结构、贸易地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间视角明显不足以解释现代贸易的新型分工特点,只有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中间投入品被出口到一个国家,组装后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这种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品内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中间产品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已不能完全解释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影响,因为越来越多的贸易发生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而非产业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之一是消费者对差异性产品的需求,产业内贸易不会引发生产要素收入的大规模重新分配,它更能利用规模经济、激发创新和减少贸易保护。  相似文献   

9.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交易效率对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模式和贸易规模演变具有影响.国际贸易是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但其实现要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中产品种类数增加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公司内贸易形成,但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又使其自身的规模边界形成.文章还讨论了公司内贸易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和策略优势,以及研发竞争过程中公司内贸易规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杨柳 《商业研究》2006,(11):127-129
随着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此,必须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制定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方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种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从理论的应用来看,传统比较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但由于传统贸易理论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基本假定的,故很难解释二战到1975年间出现的大量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新技术保护主义、产业内贸易等.事实上,这些现象都可以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14.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文章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机械电子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异性、国际直接投资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及其影响强度,并就我国机电产业发展和机电制造企业有效竞争战略的制定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 产业间贸易理论是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的优势差异原因的贸易理论,而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等强调规模经济等原因的所谓新理论。两者构成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均可以解释一定的经济贸易现实,并可以指导各类国家的贸易实践和政策制定,但两者在理论特点和政策建议等许多方面又有较大不同。加强对两类贸易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贸易格局,把握国际贸易及其政策走势,指导中国对外经贸实践。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贸易的环境效应所探讨的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是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区分为六个方面,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进而分别从理论模型到实证研究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2000~2003年间制造业30个行业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产业特征因素对我国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影响,以检验国际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只有资本密集度的检验系数与预期符号相悖。产品差异系数的符号虽然与预期一致,但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没有显著影响。厂商数目和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水平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产业内贸易都发挥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产业内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它很好地解释了当前的国际贸易现实。中国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的研究或者是对工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上,而对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利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差异促进了战后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日益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近年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迅速,而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为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现代化发展,推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此外,有必要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国内产业,获得规模经济以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它以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为基础,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未曾涉及的问题。其主要贡献在于,为政府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从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出发,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