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3方面问题:一是完善西部水环境的宏伟目标;二是建立合理用水的市场制度,提出水资源开发与节约用水并重,建立产权制度与价格机制,并列举了用市场手段交换水资源的案例;三是恢复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最后强调要审慎利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辽蒙交界带环境脆弱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蒙交界带作为农牧交错区,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由于降水量的不足、土壤质量差、气候干燥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本来就属于半干旱的地区环境更加恶化,逐渐演变成为了环境脆弱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NOAA-AVHRR的黄河源地区草地变化与人文因素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2-2000年NOAA-AVHRR数据,研究了黄河源地区草地变化的过程和模式.同时,通过对1992-2000年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黄河源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显示,在1992-2000年间,黄河源地区的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而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对两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地的变化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及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影响黄河源区草地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孢粉、考古及历史文献等资料显示,春秋以前,我国南方地区均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状态,喜暖的常绿树种分布广泛,在木本植被比例中占主要地位。春秋以后,我国南方多数地区气温有所波动,树种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春秋至东汉期间,云贵地区受气候变凉的影响,常绿林逐渐减少,而四川地区的常绿及落叶林则均有增长;岭南地区的常绿林一直处于主要地位,广西地区受温度降低的影响,针叶林也有所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波动剧烈,常发生常绿阔叶林与针叶、阔叶林的混交林交替演变。除气候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天然植被的变化。但因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低下,人类影响较弱,南方广大地区的天然林木在秦汉时期得以较好地保存。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了80年代末到2000年山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省的土地变化以城镇、果园变化为最大;耕地的增加主要受人口的压力,草地被城镇、耕地大量占用;从偏离度等看,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沿海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和调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海地区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被等自然要素激烈变化、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地区,因此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人调导致暴雨、洪涝、台风、旱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严重;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从地理位置、地貌、人口增长、经济过快发展、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提出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荒漠化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大部分被戈壁,沙漠所覆盖;近几十年来沙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形势严峻。形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方面,其中人为原因占主导地位。在人为因素中主要包括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森林植被的砍伐破坏,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在详细分析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环境的恶化,水环境的演变又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最终结果是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的同时,还探讨了沙漠化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防治沙漠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有机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时刻发生着变化,同时在自我修复中趋于稳定。全球气候变化是指整个地球系统及其维持生命的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方面。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线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林线格局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已经构成对人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当今的生存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与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并将不断演进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它已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和未来学家的普遍关注。我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仅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反过来也将对邻国以至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及后代人…  相似文献   

10.
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即存在大面积荒漠。其形成于地质时代、历史时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仍在不断演变。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尽管在国土荒漠化防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这些地区人、畜严重超载和人...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开封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0年和2008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开封市2000—2008年8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与未利用地激剧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本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As a kind of activity to break down the original land ecosystem, land consolidation causes the ecosystem to undergo a process of “stability-unstable-stable”. The Chaohu Lake Basin is a typical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lanting area and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scal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By monitoring the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ctivities in a specific time period in the basin on the project area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impacts of large-scale land consolidation on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mainly monitors crop growth,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re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respon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caused by land consolidation can be embodied in indicators such as humidity, greenness, heat and dryness. Four indicators of NDVI, WET, LST, and NDBSI were select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reas of Chaohu Lake Basin.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study area exhibits long-term convergence and short-term divergenc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eigenvalue is 67.94 %.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will seriously interfere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it can be restored within 3–5 years after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project area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Land consolidation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solidation area,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cision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offer suggestions on strategy-oriented support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应用灰水足迹理论,选取我国粮食主产区洞庭湖区34个县(市)为案例研究区,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系统解析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农业资源节约与灰水足迹减排潜力、缩减规模和水环境压力降低潜势模型,进行农业环境效率与水环境可持续性测度与评估研究。[结果](1) 1994—2014年水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洞庭湖区农业环境效率相对较低,总体呈波动增长的态势;21年来灰水足迹具有较高的减排潜力。(2)洞庭湖区农业环境效率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差异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于环洞庭湖区与远离湖区的南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相对有效的地区呈逐渐增加的态势,且分布趋于均衡。(3)湘阴县与华容县农业生产的灰水足迹减排潜力较高;湘阴县灰水足迹具有较高的潜在缩减规模和水环境压力降低潜势,应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结论]通过农业结构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途径与措施,减少灰水足迹排放,以缓解当地水环境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粮食主产区水环境调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水文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静  王浩  徐天宝 《水利经济》2005,23(6):5-7,42
简介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概况与经济发展概况。指出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水文环境变迁的现象是:河滩、河道及海湾水域面积减少、河网下垫面剧烈改变、水污染加剧、成潮上溯、生态环境恶化。提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障体系、认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及早建立区域协商机制,加大治理力度,完善国民经济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 (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 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48~2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首都经济圈水资源环境现状出发,以循环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以解决首都经济圈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重点分析该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阐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对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