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些年,农民收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增长趋缓,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等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城市化率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2.
《经济论坛》2002,(6):14-15,13
“十五”计划纲领指出:“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用较大篇幅阐述“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目标和任务,可见我国当前失业矛盾的突出和解决就业的迫切性。本文拟从我国近年来失业矛盾突出的原因分析入手,积极探索如何扩大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8)
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该省劳动力市场影响明显,就业数量基本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有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偏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稳住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均衡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规划与实施重点建设项目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是“十五”计划起步年,全面启动“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努力开创“十五”重点建设的新局面,对于推进和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重点建设的回顾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是吉林省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力快速增长与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十五”期间,把就业问题摆在什么位置,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就业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降低10%,力争环境污染的状况有所减轻。——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继续抓好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北京以及渤海的环境治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抓紧修改和完善三河三湖“十五”环境治理计划,切实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十五”计划。“两控区”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降低20%,重点推进电厂脱硫,有计划地关停小煤矿、小电厂,鼓励使用低硫煤和清洁能源,大幅度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轻酸雨污染;北京市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力…  相似文献   

7.
政策发布     
《环境经济》2012,(1):11-12
国务院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目前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等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洋  李雪筠 《当代经济》2008,(9):106-107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收入也持续快速增长,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十一五”建设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分析税收收入增长为切入点。回顾河北省“十五”经济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十一五”计划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郴州市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9年的85.4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08.65亿元,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2001年达到51.3%,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99年的41.2%提高到42.5%,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的税收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50%,是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平均每年吸纳就业人员3万人,成为我市吸纳城乡就业人员、安置下岗待业人员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较好,但环境指标基本没有完成。为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应实现如下约束性目标:2010年比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个任务极其艰巨。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目标,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我国生态补偿的效力、效果和效率就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跨区、跨界污染是造成我国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的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对2000年以来工业部门数据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污染排放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排技术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技术效应对于抑制污染排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SO2而言,工业部门的结构在“十五”期间污染密集程度加重,而对于COD来说,工业部门的结构趋向清洁化。2006年在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继续延续以往的趋势,但是结构效应却由以前的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影响,抑制了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已实施五年,它是以扩大出口规模、促进就业为目标,追求可持续经济增长新模式的战略。本文分析了该计划实施的进展,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其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效果。虽然“出口倍增计划”的预期目标未能实现,对出口的拉动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对美国就业、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投资均显示出较强的正向作用。该计划没有促使美国经济增长实质性地回归出口拉动模式,但却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6,(B07):32-32,F0003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进度加快。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江苏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容量,根据现阶段的就业情况,计算出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发展重点行业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了“十五”良好开局。究其原因,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坚持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由于吉林省经济结构所至,投入带动型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近几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左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加,用技术和劳动力替代自然资源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合理化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老龄化问题突出。当前,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力就业仍不充分。政府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方程并利用1987—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将预算速度与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比较,从中解读出“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于2月下旬全面开展。这是继经济、人口、农业普查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其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前提是,通过污染源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19.
蔡亚林 《经济》2008,(1):18-19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于2月下旬全面开展。这是继经济、人口、农业普查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其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前提是,通过污染源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朱国华  周洪生 《经济师》1996,(10):27-2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的金融策略选择朱国华,周洪生,蔡友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如何实现这个转变,特别是金融部门如何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