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证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方  孙文祥 《当代财经》2003,(10):89-90
通过建立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津、上海两市为例,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各地应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政策取向,确定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减少 ,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 ,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指出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边疆民族地区与就业增长现状,并通过构建第二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测度模型证实了第二产业并没有拉动就业增长;再通过构建第三产业就业的产值弹性的测度模型和弹性变化趋势的“动态模型”,证实第三产业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关系,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基础,脱离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最后,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提出了促进就业增长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蔡卫红 《发展研究》2011,(9):105-112
"十二五"时期福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突出问题。通过对福建产业就业创造能力实证分析,从行业就业岗位供给角度研究福建缓解"就业难"的方法,提出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路径选择在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推进、有选择性地发展就业密集型服务业与繁荣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工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在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面临就业难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三大产业演进的规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以缓解我国就业难题。今后发展第三产业要注意解决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壮大,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君 《经济师》2004,(11):276-277
社区就业是城市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完全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 ,并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目前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基于SDA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SDA模型对1987-2002年间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总量上,最终需求促进了就业增长,技术变化对就业增长贡献较小,而就业系数下降减缓了就业增长;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居民消费、第二产业的资本形成及第三产业的政府消费对各产业就业增长均有较大拉动作用;从行业来看,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是大多数行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净出口和技术变化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就业系数下降是阻碍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武汉市第三次产业的就业需求、可能的就业容量及就业需求与就业容量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宏观分析,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减缓就业弹性系数下滑速度两方面探讨了扩大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健康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矛盾加大、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促进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新创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等措施,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与就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变化将出现新的特点,各行业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行业内部及其之间的就业人数受生产率和劳动力边际替代率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等措施,才能解决今后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该地区三次产业仍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从而影响其对就业的贡献率。提升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通过地区联动调整第三产业布局,推进服务贸易和外包贸易,发展环境贸易,加快服务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就业贡献率,建立企业、政府间多层次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对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从集聚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或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计量模型,考察了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显著,但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的影响还取决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类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观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第三次产业的就业需求、可能的就业容量及就业需求与就业容量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宏观分析.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减缓就业弹性系数下滑速度两方面探讨了扩大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09,28(3):75-80
分析了1978—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运用VAR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就业的动态影响。就业产值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就业具有推动作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向调整对就业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978年-2007年,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最后通过就业弹性分析了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8.
范灵 《经济师》2002,(12):56-57
中国“入世”对就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外企和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增加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同时 ,也面临新的问题 :对产业及人才有所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所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有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增加就业岗位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行政行为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 ;构建新型培训机制 ,提高劳动力素质 ;加快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搞活用工形式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将十分突出。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既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们立足广东,配合中国就业促进会开展广东智力密集型产业就业问题调研,形成此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