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文章将创新函数引入一般均衡方程,构建加成率、生产成本、市场规模、竞争参数、创新投资为一体的模型,由此得出出口需求变动、创新活动冲击企业加成率的理论命题。而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出口需求变动导致的竞争增加对企业加成率的提高存在负向效应,而企业的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在较大程度上能弱化这一负向冲击,但初始生产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有效削弱竞争带来的负向冲击,初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活动最终完全削弱竞争的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从要素密集度、地区、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类型的企业,其各自的加成率受需求变动的负向影响较小,受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成本加成率是度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与国外理论与经验研究的结论不同,中国高生产率的出口企业反而比低生产率的非出口企业具有更低的成本加成率,企业出口陷入“低加成率、低利润、低创新能力”的恶性循环。为此,可采取发展质量阶梯较长的产业、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推动创新发展等措施促进企业出口成本加成率溢价。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不断加深,贸易自由化形成的竞争效应与资源在不同生产率企业间优化配置,促使一国出口企业总体加成率水平得以提升,但与已有研究 "低加成陷阱"结论相悖。本文采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参与的视角展开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融入全球价值链有效提高了加成率,但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且不同企业类型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机制检验发现,技术溢出和目的地市场效应可以改善加成率,但成本节约效应作用有限且随嵌入程度加深会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CSMAR数据库的上市公司数据和EIU数据库的宏观数据,分析企业异质性、人民币汇率变化和波动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并且探讨汇率变化、汇率波动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联合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对出口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则有显著的负向冲击。人民币汇率变化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以及汇率波动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中生产率更高的出口企业在面临汇率变化和汇率波动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分工的全球化使企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在国内技术进步快于国外技术进步的情形下,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国内中间产品内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质量提升效应促进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从而驱使出口企业使用更多的国内中间产品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盈利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中间产品的内嵌技术水平,基于投入产出思想设计产业链内嵌技术水平的测算方法,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以及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2000—2014年),出口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具有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异质性,对中等技术行业企业、低技术行业企业和高技术行业企业的影响依次减小,对混合贸易企业、沿海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更大;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国内中间产品内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不但本行业的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其他行业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因此,要进一步激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加快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为突破口推进国内大循环的质量提升,以企业间的融通创新为纽带促进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升级,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提高技术进步质量和速度,进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1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以及企业专利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客观描述并实证分析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调节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提升对其专利申请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检验上,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创新效应在企业具有出口行为、一般贸易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上更为明显;在机制分析上,行业竞争程度对该促进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融资约束则将负向调节两者间的激励关系。  相似文献   

7.
已有文献在研究出口质量的经济效应时,主要关注"中国贸易增长之谜",对危机冲击时的贸易波动重视不足。利用2006-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需求侧收入效应和供给侧多样化效应作为较高的出口质量能够抑制出口波动的重要渠道,大约能够解释1/2的抑制作用。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通过高收入国家较高的消费比重、较低的需求波动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抑制了出口波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金融危机期间该类产品较高的需求波动加剧了出口波动。此结论可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外贸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了要素价格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并有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及非国有企业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度相对较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增长,导致国内要素应得收入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因此,提升贸易利益、惠及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走高背景下,以2007—2021年A股非金融类出口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企业创新持续性的关系,这对于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显著抑制出口企业创新持续性,且抑制作用在非国有、成长期及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出口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降低出口企业的经营收益,加剧出口企业金融错配和技术人员流失,进而对出口企业创新持续性产生抑制作用;拓展性分析显示,出口企业较高的政策不确定性感知能力可以削弱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创新持续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逆全球化之风盛行的背景下,这些发现将为我国出口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政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研究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并探讨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获取生产率溢出的对比情况。结果发现,中国企业各年度的出口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不仅对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而且能够显著改变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变动轨迹。其中,企业第一年初始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最大,之后呈逐年降低态势。在此基础上的分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初始出口企业和持续出口企业的出口均能显著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而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则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均能通过出口显著地提高生产率,其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  相似文献   

11.
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若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市场中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出口数量均会较少,而且一般贸易减少得更多。将2004年1月1日我国下调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这一事件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倍差法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降低出口退税率显著地减少了产品的出口数量,这种抑制作用对一般贸易影响更大,而对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的影响较小;出口退税对出口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对一般贸易集约边际的影响来实现;降低出口退税率对私营企业、贸易中间商以及低效率企业一般贸易的影响更加明显;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金额下降。应有步骤、合理地确定出口退税的产品范围和退税率,对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采取不同的退税政策,并实施更加中性的出口退税政策。  相似文献   

12.
反倾销会促使受影响企业增加对反倾销发起国的非倾销产品的出口(贸易偏转效应),导致非倾销产品在反倾销发起国市场的竞争加剧(竞争促进效应),进而倒逼企业提高非倾销出口产品的质量(出口产品质量溢出效应)。采用2000—2013年企业—产品层面的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受影响企业非倾销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对华反倾销显著提高了中国受影响企业非倾销出口产品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出口产品质量溢出效应;贸易偏转效应引致竞争促进效应是该质量溢出效应的重要作用机制,因而,对于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较高、出口目的地较多、企业内等级较高以及国有企业的非倾销产品,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较小;此外,美国对华反倾销在促使受影响的中国企业提高非倾销出口产品质量的同时(产品内效应),也会促使低质量的产品退出出口市场(退出效应),进而提升出口产品的总体质量。中国应采取更加中性的对外贸易政策,实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倒逼效应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企业的外贸既有不良影响,又有积极影响。非关税壁垒使得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各种壁垒的限制,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同时,非关税壁垒又促使中国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协作,改善生态环境,走内涵武的发展道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改善其未来的外贸出口局面,扩大更大赢利空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出口近年来迅速增加,容易使人得出我国贸易结构升级,国际竞争力加强的结论。我国2008年近两万家高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分析表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不符合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研究发现企业性质、企业资本劳动比才是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技术产业中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其违反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相对缓慢,贸易逆差逐年加大。论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以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以及竞争四个基本要素,和机会、政府两个变量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现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它的竞争力,从中找出不利于农产品贸易的障碍和它自身的缺点,最后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始于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明显,由此对我国发达外向型省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的进出口带来负面的冲击。本文分析了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进出口数据的B-N分解分析了这些省市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和趋势。由此,我们认为这些省市必须抓住机遇进行外贸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由价格竞争到核心技术竞争的转变、采取措施增加人民收入、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等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碳减排机制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各国低碳经济政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条件和国际竞争力产生深刻影响,将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严格的低碳政策,从短期来看,能源约束和征收碳税会增加生产成本,削弱比较优势,促使产业外移,不利于国际竞争。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环境的改善会提高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