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基于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从农户经营特征分化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异质性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机理,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全职型农户均有较强的土地转入意愿,但普通农户因土地流转市场缺失难以转入土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租承受能力较强且受到政府支持,转入土地较容易。非全职型农户中,兼业农户基于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与社保功能,倾向于维持现有土地规模;工商农户具有较强的土地转出意愿,但土地流转市场缺失、种粮补贴政策扭曲、土地社保功能突出制约其转出土地。据此政策启示:建立健全各类农户创新创业投资的激励诱导政策,促进农户经营特征有效分化,提升农地流转有效供需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保制度,消除土地准社保功能,促进农地在各类农户间有序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转型的关键。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土地流转、农户就业选择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强调土地流转不仅能直接提高农地配置效率,还通过影响农户就业选择和技术采用,间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估计了土地流转对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定量结果表明,若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将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的转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高71.02%。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调整等均会影响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市郊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劳动力占比,打工、创业机会以及市场政策因素对农户种植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占比、家庭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当前农作物价格对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影响显著;住宅距耕地距离,打工、创业机会,对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2)对农户综合行为影响最显著的是土地收益因子,其次是政策制度因子和农户特征因子。为了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增收,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户土地投入积极性;完善农业保护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户农业生产收益稳定;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促进集体土地合理流转,因地制宜有效引导农户参与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4.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户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粮食种植收入比重的增加通过减少家庭在其他高附加值产业的获利机会而减少农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比重的提高也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与增加生产性资产相比,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该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非农收入的总量和比重;充分利用各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鼓励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的集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力度,促进粮农增收。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淑斌  苏群 《经济经纬》2012,(2):110-114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重庆市统筹城乡背景下土地流转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土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家庭非农收入比重、社会保障水平、户主受教育年限、农户技能状况等五个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育新型农民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土地流转已经成为解决土地闲置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化发展。以浏阳市调查数据为支撑,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表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户的性别、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收入、就业机会、期望流转收益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非农产业活动对农户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我国80年代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是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民获得配置这一经济实体资源的自主权。绝大多数农户面临的资源条件是土地,资金稀缺而劳动力过剩,土地的流转还受到种种政策性的限制。因此,农民的经营决策普遍表现为在尽可能改善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尤其是家庭剩余劳动力投入非农产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构建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实现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然而,现实中土地流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流转速度仍然很缓慢。本文通过Probit模型对CHIPS2008的8 000户农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IV Probit和2SLS方法来回避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家庭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增大有助于提高农地流动的概率,但非农就业比对土地流转的正面作用会受到来自农业兼业化的负面影响。第二,与非农就业收入水平相比,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更高,这揭示了城乡分隔体制下的中国小农经营与外国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化农场经营行为方式是有差异的。第三,养老和医疗保险可以减少农民家庭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对土地作为社会保障手段的依赖程度。但从具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有无城市户口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要比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因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胡东宁  赵增力 《技术经济》2023,42(9):171-183
使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分省份实施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农 地确权颁证政策如何改变农户家庭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领取农地确权证书后,家庭的收入 相对剥夺指数显著下降,说明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效果 受到农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对平原地区和土地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 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流转土地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土地租金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实 现农村内部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扩展性分析也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对收入相对剥夺指数的降低作用会受到农户家庭社 会保障状况和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调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活力,推动 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耕地和劳动力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对其规律性研究,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农村劳动力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而土地流转以农户自发形式为主,总体规模不大、速度缓慢.为此,论文借以云南省祥云县米甸镇为例,对农村劳动力和农地流转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性,即有一亩土地流转相应就有约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滇西南山区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状况,研究发现:近十年来,随着种植结构和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变,山区农户生计行为从"生存型"生计转变成"发展型"生计。进一步构建OLS和FGLS模型,分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亦有助于农户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同时,台地面积少、健康水平高、参与合作社、现金或存款金额较大、海拔较低也有助于农户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而劳动力比重大、现金或存款金额少则有助于农户提高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例,由此促进山区农户生计转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微观角度,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推导出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影响,然后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影响下的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而得出劳动力转移和耕地流转的规模。结果表明,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受到农地整理的影响;农地整理区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大于现有农户农地规模,农地整理区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96hm2;湖北省农地整理区户均应转入农地量为1.17hm2,户均劳力转移人数为1.25人。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通过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并加大农地整理力度和提高农地整理质量,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在辽宁省现有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流转条件下,对朝阳地区120户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朝阳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原因、流转的区域和对象、付款方式、农户土地流转限制因素的统计分析,找出朝阳地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推动辽西北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地证券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转移迟缓等问题。依靠现行的政策思路和解决办法始终得不到根本改观。难道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出了问题吗?其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经确立,即潜伏了这些问题。在十多年来的运行中,它暴露出一系列制度缺陷:一是农户对长期收益预期不足及农外投资者无法进入农业进行投资。二是在收入、预期、风险目标的制约下,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到1990年,全国发生转包、转让土地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不到1%,流转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区域,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敏感、复杂且意义重大。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形成机理分析框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城乡结合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图能圈"式的种植业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特征。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兼种大田作物和陆地蔬菜,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和陆地蔬菜,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并验证社会保障、法律约束、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社会保障以及外出找工作难易程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通过引入极值分析与拐点分析,我们量化了社会保障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关系,并得出目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已接近最优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孙小龙  郭沛 《财经科学》2015,(11):121-128
本文基于2013年吉林、山东和陕西3省42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就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有重要影响.Logit和Tobit模型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家庭非农就业人员越多,农户发生土地转出行为的概率越高,土地转出的面积越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以及建立健全基层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户是土地流转和经营的主体,农户行为对土地流转规模、流转制度和流转模式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土地流转的频繁发生,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必然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探索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对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贵州省为调研区域,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元,在获得样本农户土地流转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特征,寻找土地流转的微观因素,为促进农户土地合理流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212家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得出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被调查人特征因素,被调查农民中的男性和学历越高者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在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中,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和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成负相关性;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从地形环境特征来看,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参与意愿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