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经济师》2015,(11)
今年上半年各地陆续出台"以房养老"具体方案,争议多年的"以房养老"有了实质性进展。但此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进行的"以房养老"试点,均未取得预期效果。文章以"租房养老"、"换房养老"、"售房预支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广义"以房养老"为研究对象,选取杭州市最早开展"以房养老"试点的上城区为调研地点,调查居民对"以房养老"政策的认知水平,"以房养老"的选择意愿及对"以房养老"的需求倾向。通过实证分析,探寻"以房养老"模式推进中存在的障碍及影响因素,为"以房养老"今后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以房养老"作为一项综合型金融创新,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我国各地"以房养老"试点效果的研究发现,文化传统和思维理念、土地制度、居民住房模式、房地产市场、金融保险市场等制约着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及政策现实,本文提出基于政府担保的两种"以房养老"模式,即基于政府担保的有赎回权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和基于政府担保的"以租换养"模式,以期为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赖艳 《时代经贸》2014,(2):180-180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压力、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逐渐增大,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项”问题日渐突出,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对缓解我国养老压力至关重要。在对我国新型养老方式“以房养老”的试点研究发现:传统思维观念、金融市场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低限制了“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本文提供了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建议及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植荣 《经济导刊》2013,(11):79-82
<正>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试点开展以房养老。《经济参考报》2013年9月24日报道称,由民政部牵头,保监会等相关部委就以房养老问题举行了闭门研讨会,对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进行讨论,试点方案按计划将在2014年一季度出台。本文就分析以房养老靠不靠谱,能不能把以房养老作为养老制度的改革方向,中国现行养老制度的问题出在哪里,政府在养老制度上的职责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速度快等特征,再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给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以房养老"被认为是现有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而被提出。然而,自2005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的不同做法基本以失败告终。"以房养老"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我国发展"以房养老"首先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业务主办机构的主动性问题、参与人的积极性问题、"以房养老"资金缺口等诸多问题,这是我国要开展"以房养老"必须要破解的难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融资方式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6.
张宇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148-150
基于中国4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组成两大指标,对影响"以房养老"的四个因素(经济状况、养老设施、受教育度和老龄化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房养老"的试点应在北京和上海率先开展。并使用聚类分析将40个城市分为五类,给出"以房养老"试点城市的顺序,得出"以房养老"在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传统观念和养老基础设施对"以房养老"的开展有重要意义等结论。最后,提出政府介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传统观念和渐进按步骤推广等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保监会2014年6月23日公布指导意见,指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至此,此前讨论广泛的"以房养老"试点政策正式落地。尽管"以房养老"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争议颇多,尤其是部分城市此前试点不太成功,人们对"以房养老"一直质疑不断。不过,坦率地说,  相似文献   

8.
张俊玲 《资本市场》2011,(12):80-83
<正>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发布《"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以房养老"的概念,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这一创新养老模式的出现,其背景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为养老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此前,已经有众多资本进军养老产业,如民营养老机构、地产商、保险公司等。8月份,联想控股成立北京安信颐和控股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养老地产,联想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养老危机已经越来越突出,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养老方式即社会保障和家庭养老还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以房养老这一方式,那么,以房养老在我国是否可行呢?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现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成熟的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并对我国以房养老做出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日明确明年将"有规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房养老"相关试点.这一消息的曝光在舆论上再度引发了轩然大波."以房养老",四个普通的汉字,却沉甸甸的.它包含了诸多国人最关注的两桩大事:房子和养老. 以房养老模式是否在中国拥有市场呢? 所谓的以房养老.其实就是"倒按揭"的一种俗称,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从国际范围内的先例来看,以房养老其实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1.
"以房养老"近期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以房养老"也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指的是老人通过抵押房屋产权而定期获取一定的养老金,老人去世后住房使用权由金融机构收回。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采取类似的措施应对养老问题,不失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个新途径。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但受传统养老观念、房屋70年产权等制约,"以房养老"陷入久推不进的困局,走出困局尚需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做好老年人的养老工作,实现老有所养是养老工作中重要又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以房养老”业务开展具有广阔的前景,现有“以房养老”模式——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发展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在“以房养老”实现路径的研究中,可尝试采用以居住权为基础,以设立居住权的“以房养老”模式来推动老年人“以房养老”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敏 《经济改革》2013,(9):86-86
9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从明年起全国将试点“以房养老”政策。该《意见》即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房养老”概念起始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倒按揭”业务,  相似文献   

14.
正酝酿已久的以房养老指导意见终于出台,并将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进行试点。但据媒体报道,保险机构对这一业务普遍持谨慎态度,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所谓以房养老,它的"学名"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说白了就是老年人将属于自己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过世后则将住房交由保险机构处理。这样,老人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8,(1)
我国在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加剧给我国的养老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减轻社会的压力和子女的压力,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就此问题,文章先从老龄化给我国养老模式带来的挑战,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有房率高且收益好的现状,指出当前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再分析以房养老的内涵和国内外实施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优化的适合我国的以房养老模式,为我国的养老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自2013年9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推行以房养老制度之后,近年来先后开展多次以房养老的实践,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实践效果很不明显,出现很大程度的“水土不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国"新农保"和"新城保"试点情况,着重对当前政策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分析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统筹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对于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备受关注。通过对中国以房养老的现状、存在疑惑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日渐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并且受到大众的密切关注。"以房养老"作为当今新兴的一种养老模式,有望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以武汉市为例,着手分析了"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情况,针对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该模式在我国的推广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巨大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以房养老模式成了众多专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一条新的养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表明:在中国现行制度和政策下,以房养老并不能代替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服务,它只能被定位于一种养老补充品种。我国只有加快推进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及家庭内子女孝敬赡养老人的多元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容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