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衡量设计了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重庆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全国高水平地区相比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在城乡统筹的三大关系中,城乡区位关系的低水平是导致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成功与否,有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模式。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就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俊 《中国经贸》2012,(20):121-121
摘要:城乡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就基于统筹视野的城乡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探索中的一个新的突破.本文以武汉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为例,就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目前制度安排对于武汉市统筹发展造成的障碍入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期对武汉市统筹城乡发展制度的创新提出建议,并为我国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敬莉 《新疆财经》2010,(6):27-3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也贯穿于其他几个重要统筹之中。当前,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缩小城乡差别、改善民生等都对统筹城乡就业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和全新的内涵。本文在就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背景下,对新疆城乡居民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新疆城乡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市场化改革必然性基础上,从基本思路、遵循原则和配置机制、开发机制与引导机制等方面系统设计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市场化改革路径,并就相应的制度创新设计进行了效果评价。分析认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改革是可行的。改革必将使我国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土地释放出巨大的资源价值、市场价值、甚至产权私有化预期,为我国持续减少城乡差距、整体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务院[2009]3号文件就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专门部署,并出台了一批优惠政策措施,大力鼓励、支持重庆探索试验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套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和谐、统筹城乡民生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等4大类18项指标的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对宁夏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2004—2020年宁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根据统筹指标中的薄弱指标,分区域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并从重视GDP发展质量,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高度关注民生和重视生态和谐等角度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老促会对驻马店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查,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重视。代省长郭庚茂批示,要继续关注并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大成效,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社会养老保障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这种城乡二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既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又无法体现平等的公民权利。文章以城乡统筹为视角,研究河南省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城乡差距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冯霞 《特区经济》2008,(4):118-119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多确实是劣势。河南省能不能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口优势,能不能从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强省,能不能叫响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品牌?本文作者采用横截面分析方法和时间数列分析方法相结合,从河南省与广东省人口、经济的发展的对比角度,剖析出河南省人口发展实践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给河南省促进人口发展采取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1999—2018年相关经济发展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和财政支出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并基于此提出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河南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选取三个系统的多维度指标数据,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2004—2020年三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状况,然后将河南省与另30个省份2020年三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保护落后普遍存在于中国各省份,相较于其他各省份,河南省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河南省2004—2020年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上升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两个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带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亚满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74-179
为研究河南省18个地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方法——熵权法从智慧基础条件、智慧产业经济、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管理规划4个方面对河南省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河南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位差异,政策倾斜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有限,存在智慧城市发展不均衡及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该研究可为河南省智慧城市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河南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集群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指出产业集群战略可从吸纳富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河南县域产业集群的特征、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冯霞 《特区经济》2009,(9):188-190
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0%,较全国平均值少了10个百分点,所以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河南省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发展河南省服务业有多种途径,合理利用FDI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1992~2006年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历年数据,根据影响河南省服务业利用FDI的因素,建立模型对比分析广东省服务业利用FDI的情况,研究河南省如何采取措施,合理利用FDI发展服务业,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栗会敏 《魅力中国》2009,(20):86-87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不仅是河南省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河南省旅游业面临国际旅游业竞争的必需。文章在对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等方而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地考察和分析了河南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条件,指出河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戴宏  丁华 《特区经济》2007,(8):181-182
寻根经济是指追求人类精神及传统文化溯源而产生的经济现象总和。目前河南寻根经济已经成为打造地方形象,构建地方经济平台的重要经济形式。本文简要介绍河南寻根经济的发展阶段,着重分析了河南寻根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深刻挖掘寻根文化资源内涵、设计好寻根产业链等未来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为例,从结构调整、降本增效、形成新主体和培育新动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matlab编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并测算河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每年的评价指数。最后得出河南省交通运输体系在结构调整、培育新动力方面的优势指标相对较多,在形成新主体方面与国内外标准值差距最大,在降本增效方面居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王摇橹 《科技和产业》2023,23(20):66-71
“双碳”目标是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所有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约束,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河南作为旅游大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借助“自下而上”法测度2006—2020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研究发现,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为主,多种脱钩关系并存。因此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监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游客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升河南省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