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闫寒 《价值工程》2011,30(6):31-31
本文针对边底水发育的齐家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直井开发底水锥进较快的实际,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计算边底水油藏水驱前缘,搞清了底水锥进和边水舌进状况,提出了水平井挖潜零散剩余油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春玲 《价值工程》2011,30(13):70-70
在油田开发中期,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的关键。本文以大庆榆树林油田升382井区为例,介绍了一种研究周期短、易实现、精确程度高的、定量化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方法,为开发调整建议的正确制定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油井含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综合含水高达94.24%,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控含水上升速率,挖潜剩余油已经成为油田增油上产的主要任务,补孔、压裂、酸化、堵水、换泵、调参等增油措施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中,补孔措施是挖潜剩余油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结合测试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补孔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现河庄油田河50断块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陆地平台井组,经过30多年的开发,主要问题表现为剩余油分布零散、含水上升快、井网瘫痪等,调整挖潜难度较大.以剩余油研究为目的、以细分层系、重建井网为手段,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的行之有效的系列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5.
X油田Y断块是X油田的主要含油断块之一,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量化剩余油分布,提高产量,故采用工区多种资料建立目的层段的构造、地层、沉积相、岩石物理属性等资料,利用PETREL软件建模,综合分析动静态相关资料,完成精细历史拟合工作,确定该区块适合砂体规模的合理井距,统计分析模拟区目前剩余油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可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濮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提出了分类油藏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在重组、建立、恢复注采井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层间调整挖潜,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使水驱采收率得到了提高,水驱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特高含水期的原油开采,开展了河43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确立了断块重建井网、细分层系开发的原则.开发中,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进行调整挖潜.实施后,断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埕东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疏松砂岩油藏,自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动态监测、数模技术定性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为东区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梁1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确立了断块细分重组层系开发、重建注采井网的原则,应用各类手段进行调整挖潜。此次调整的成功,对类似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杏四~六面积区块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开采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同时聚合物驱替结束后仍有大量聚合物溶液滞留地下,如何继续提高后续水驱阶段采收率是该区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对注采井采取不同类型的调整试验,探索区块后续水驱开发阶段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为指导油田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详细描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精细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利用隔夹层识别技术对厚层进行了细分,分析水井吸水剖面细分及剩余油监测资料,研究了厚油层层内分段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应用选择性补孔提液与精细注水相结合的配套技术挖潜层内弱水淹区剩余油,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106断块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为提高特高含水期的原油采出,开展了河106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进行了以“调整注采井网、提高注采对应率”为主的层间剩余油挖潜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扶余油田东区原油黏度大,水驱难以受效,因此我们在研究油藏地质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热采研究成果,在新井进行蒸汽吞吐试验,力求为扶余油田进行整体改造、剩余油的挖潜以及提高最终原油采收率探索一条新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5.
扶余油田东区原油黏度大,水驱难以受效,因此我们在研究油藏地质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热采研究成果,在新井进行蒸汽吞吐试验,力求为扶余油田进行整体改造、剩余油的挖潜以及提高最终原油采收率探索一条新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区块油层渗透率低、注入困难、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提高采油速度为主要目的,开展现场试验,在剩余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注、补孔、压裂、细分调整等技术手段,采取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对现有井网进行综合利用,努力搞好低产低注井、高含水井的调整挖潜,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总结出了一套井网综合利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该区块的采油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该区块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靖吴油田非主力层系综合地质技术应用的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及效益分析,包括侏罗系古地貌岩性油藏勘探综合研究技术、叠系三角洲岩性油藏综合研究技术、非主力层挖潜在开发中的具体做法。结论是:面对规模建产带来的增储压力,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对靖吴地区非主力层系挖潜工作为老油田稳产和增产带来了一个新的途径,该技术与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相结合,在以后的油田发展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庆国  赵金环  崔江漫  王硕 《价值工程》2012,31(34):211-213
本文利用Petrel建模软件,对新民油田西垒区块进行精细的地质建模。分别建立了该区块的构造模型(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和相控储层模型(三维相模型、相控砂体模型和相控属性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潜力,从而深入认识工区油藏特征,为油田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储层中岩石的物性也在不断变化,影响着下一步的油田开发,因此了解岩心变好或变差显得尤为重要.岩石物性的变化与储层岩石矿物学特征、储层流体性质、注入的流体性质和多少以及地面的工艺措施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于现场天然岩心进行长期驱替实验,并在驱替过程中改变其驱替速度,观察在驱替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储层岩石孔隙变化情况,进一步加深储层物性变化的认识.为下一步剩余油的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针对F2断块窄条状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建立典型模型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模式的研究,并应用产吸剖面测试资料、油藏数值模拟等开展了剩余油定量的描述,结合油藏形态、储层物性等得出了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模式,提出了局部细分层系、增加内部注水井点等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