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兼并收购是一种快速扩张的对外交易型企业发展战略。现在的中国企业,正置身于一个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并购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要素,变得日趋重要。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手段,并购会成为在行业中致胜的源泉。但如果使用不当。并购也会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最终导致自己退出竞争舞台。当前,只有采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规范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等措施,方能解决我国企业在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在我国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并购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的统称。在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是保证并购成功的关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选择科学、适用的评估方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并购方并购后经济效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剧,在很多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转向基于标准的竞争。尤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在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对技术创新、技术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新的信息技术在产业化之前就需完成标准化工作,将诸如“制式、接口、频率、格式”等技术规范事先约定,形成标准化的软硬件平台,从而达到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产业主导企业寻求垄断和进行全球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2002年,科技部提出“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而产业联盟可以促进业界企业的强强联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联盟这个平台,促进联盟成员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内统一标准,进而推动企业的标准化战略。本文从产业联盟的视角对通信企业实施标准战略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兼并和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简称并购或M&A)越来越成为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但纵观世界企业并购史,就可得知企业的并购活动在各个国家中的发展情况是不同的。例如,在1950年至1972年间,美国有38.4%的公司被收购,而在英国的1950年至1977年间,这个数字是42%;相比之下,日本在1964年至1984年……  相似文献   

5.
并购是企业为了发展壮大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近年来,它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新热点,但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并购企业双方核心能力的整合,从而背离了并购的预期目标。通过分析企业并购的目的、阐述了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并对如何通过并购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体化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并购成为了许多企业扩充规模,增强实力的首选模式。并购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并购历史并不长,1993年深圳宝安公司收购上海延中实业公司是我国的第一例并购案,随后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即便我国的并购实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有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资收购,还是中国企业自身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壮大实力。  相似文献   

7.
马飞 《经济导刊》2004,(8):78-81
人力资源整合--并购成功的关键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及贸易投资壁垒的消除,并购已经趋向大型化、跨国化、跨行业化,与以往大部分为较大规模企业兼并较小规模企业不同,大量同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整合以及不同行业领头羊之间的合并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惠普收购康柏,AOL(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等。目前我国是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并购价值占GDP的比重为15%,但与日本、韩国相比还相差很多。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11)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其全球发展战略。这其中海外并购凭借其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先进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成本迅速扩张等优势,为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在海外并购实践中,许多并购合作不完全是靠有效的法律机制来维系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双方的合作意愿。在并购过程中,受宏观经济形势、双方企业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标公司的意愿会随时产生变化(如中国铝业收购力拓案)。为了争夺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收购方和目标公司会展开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的争夺。欧美作为国际并购市场最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其并购规章制度最为成熟完善,较具代表性。中国企业为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有必要对欧美国家关于企业反收购措施的政策和实践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企业并购已经是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模式,是企业进一步拓宽市场、规避风险、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并购后财务目标重建的必要性,探讨并购后财务目标重建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贸易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初级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战略收购与联盟,逐步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以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集群的演进与升级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技术并购已成为国内外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日益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并购企业对象的选择问题,对影响企业技术并购对象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核心技术及研发能力、技术的市场匹配性、技术与企业的融合度、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并购对象选择指标体系,通过对模糊积分的改进,构建基于改进模糊积分评价方法的技术并购对象选择模型,并通过算例来验证建立模型的科学性,最后对技术并购对象选择进行分类研究,对不同的技术并购类型如何筛选和寻找适合的技术并购对象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实现企业技术并购决策的优化提供研究支撑,为企业实施技术并购以及今后进一步的顺利整合提供可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准化水平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其中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又使得技术标准的强势与专利权的优势相结合,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市场优势倍增。"得标准者得市场",专利技术标准化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新的游戏规则,更是西方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手段之一。目前,国外企业利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竞争路线取得了较大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而尚处于专利标准化起步阶段的我国企业却面临着极大挑战,尤其在技术密集型的电力行业,各个主要电力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其面临来自国外企业专利标准的挑战更大。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外国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提出专利标准化建设建议,构建电力行业专利标准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以2008—2018年中国制造业13个子行业1853家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构建Translog模型,分析开放型技术双元及其不同技术组合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攀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有效平衡与吸收开放型技术双元形成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进口竞争引致的要素替代成本,促进中国制造业GVC攀升向高技术探索与开发组合的内生驱动转化。技术开发成为中国制造业GVC攀升的充要条件,技术探索为充分不必要条件。在竞争效应和协同效应双重作用下,内资企业高技术开发组合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主要驱动力,受技术门槛和技术控制约束,技术探索只有在内资企业具有足够开发能力时才能对价值链攀升产生显著影响。异质性双元组合催生形成中国制造业GVC攀升的多元化路径。劳动密集型行业依赖进口竞争攀升的低技术双元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较高的外资吸收效率对母国开发与跨国开发技术组合吸收更具适应性,呈现出显著的市场竞争攀升特征;技术密集型行业积极的母国探索倾向与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形成技术协同攀升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专利技术不仅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而且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从根本上影响着行业的竞争结构。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只是营利,更在于引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此,在相关领域内需要起带头作用,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如何在众多的研发领域中选择最优领域,如何评价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事关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产业成果的转化,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章将探讨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如何在众多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和方法,利用专利形成抢先优势,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2007-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前沿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五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前沿技术进步率基本一直呈现正增长,成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一直呈现正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将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的技术效率水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美日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竞争目益激烈的背景下,美日欧不断调整完善科技创新战略,加强重点领域研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从九大方面,包括产业发展战略模式、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法律保障、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投入、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技术创新财税支持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等,对美日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了解美日欧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做法和特点,使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的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之后重点考察了包括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11年期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支持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文章得到的政策启示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农产品加工业RD投入结构和市场环境;改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8.
纵观企业的发展,中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大量产品供大于求,而且产品同质化程度增加,使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那么,营销竞争力便成了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另辟蹊径,采用统计工具,从渠道整合的角度深入的探讨了渠道整合与营销竞争力的关系,提出相应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思  何郁冰  周子琰 《技术经济》2023,42(11):47-61
技术多元化是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探讨其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价值。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产业技术多元化对持续创新的影响效应、外部技术获取与改造和技术多元化模式调节效应的基本假设,并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8—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技术产业技术多元化对持续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存在“最优区间”;②外部技术获取与改造正向调节高技术产业技术多元化和持续创新的关系;③基于技术间知识关联和核心技术能力两个维度,可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多元化划分为高关联-强核心、低关联-强核心、低关联-弱核心和高关联-弱核心四种模式;④不同模式的技术多元化对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性,“高关联-强核心”型技术多元化更有利于技术持续创新提升,“低关联-强核心”型技术多元化则更有利于产品持续创新提升,“低关联-弱核心”型技术多元化对持续创新的促进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related to cross-bord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during the years 2001–2019. Implementing a gravity model, we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plomatic distance and M&A activities, meaning that weaker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linked to increases in inward M&As. This finding holds when foreign investors target high-tech firms, are private rather tha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 buy larger shares of the target companies.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could be a way for the investing firm to mitigate issues related to weak diplomatic relations, such as access to host markets’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