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债券风险防控的“牛鼻子”,探究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处置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梳理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信用类债券违约情况及有关处置方式,分析相关趋势特征及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结合债券违约处置相关政策研究并提出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措施意见,为我国债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债券违约的数量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企业属性、债券品种及违约率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融资特点,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后的五种处置方式,认为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缺少独立法律制度、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发行人缺乏硬性约束,影响了违约债券的整体兑付水平,投资人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债券违约发生率、优化发行人融资结构、建立债券违约的市场化处置机制,以降低债券违约风险,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4.
胡晓农  彭诗晨 《征信》2023,(2):57-63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数量逐年攀升,违约金额不断扩大。债券违约不仅对违约企业自身产生影响,还会对区域整体信用环境造成冲击。选取2014—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和债券发行定价信息,对债券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在地区内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债券违约事件会显著提高地区内企业债券发行的风险溢价水平,且随着违约金额的增大、违约次数的增多,公司发债定价水平也相应提高,并且违约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也与债券发行定价正相关。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完善违约债券处置生态体系,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处置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企业应更加科学地制定债务融资计划和发展战略,着力防范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在地区内传导,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4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的积聚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本文以2014―2019年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违约事件对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违约事件在同一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具有流动性传染效应,当公司的某期债券出现违约时,公司其他未到期债券的流动性水平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具有传染效应,当行业中出现债券违约事件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显著降低;违约事件爆发越密集或者违约事件越严重,对债券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民营企业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债,低信用等级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高信用等级债;在市场密集爆发违约事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时期,宏观流动性增加能够改善债券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债券发行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也渐渐成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截止到2018年,我国债券规模总计达到47.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6.9%。但2018年也是我国实质性债务集中爆发的一年。根据Wind资讯2018年违约债券数量达119支,总规模为1166.51亿元。就数量或规模而言,单2018年所发生的债务违约已超过前三年(2015-2017)的总和。在2015年之前,由于债券市场存在着"刚性兑付",所以并无实质的债务违约情况,但"11超日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情况,成为了首个实质性债券违约。同时这也预示了市场中信用风险正在加大,因此对有关债券违约原因的研究与预判也是有着充分必要的。通过对国内债券违约市场的整体分析以达到规避可能的债券违约风险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截止2021年底的违约信用债为研究样本,对其后续处置方式及效率展开分析。在各类信用债违约后续处置方式中,应用司法程序的情形居多,债务重组作为自主协商型处置方式的一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违约信用债处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相对于司法程序型处置方式,自主协商型处置方式的回收率较高,回收期较短。为提升信用债违约处置效率,应建立对违约债券责任方的约束机制,健全持有人会议制度,优化诉讼制度,拓展市场化处置手段。  相似文献   

8.
截至2020年11月10日终,永煤控股因流动性紧张未能按期足额兑付资金,20永煤SCP003构成实质性违约。至2021年1月,20永煤SCP003已完成付息及部分本金兑付,剩余本金则协商展期。在违约债券处置中,永煤控股的处置效率相对较高,但永煤风波对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冲击远未消散,市场主体对于该事件的反思亦远未停止。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金融》2020,(2):4-4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召开2020年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2019年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会议要求,2020年,金融市场业务条线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改革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提高货币市场稳健性,加强票据市场规范治理和风险防范,规范黄金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攀 《河北金融》2020,(5):60-65
2018年以来,我国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监管机构决定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操作层面主要是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配套发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从而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推出,得到了市场良好反应,有了一定发展,但至少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比如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机制、扩大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适用范围、建立完善不良债券处置市场等。  相似文献   

11.
违约债券总体情况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9月100,我国债券市场公司信用债(未包含ABS,ABN,境外发行债券)违约主体共有158户,涉及违约债券共394只,发行债券票面金额合计3270.06亿元,违约金额合计2831.50亿元;上述违约主体发行的,尚未到期、未约定交叉违约条款\实际上大概率也将违约的债券还有50只,剩余债券本金合计541.86亿元。未来三年债券市场违约压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正>基于研究债券违约是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而债务违约的驱动因素也是研究诸多问题的关键,本文对现有文献债券违约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厘清了债券违约的驱动因素,阐明了债券违约的驱动路径,为债券违约的现实处理提供新的启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1年,我国债券违约数分别为125只、184只、146只和136只,涉及金额分别为1209.61亿元、1494.04亿元、1639.94亿元和1420.26亿元。显然债券违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债券违约一方面破坏了国家金融信用生态环境和阻碍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致使大量债券投资者遭受损失。因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可回售债券发行数量的增多,债券违约事件数量整体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在分析2014年至2020年6月末我国债券违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债券发行时间对可回售条款选择的现有理论,得出可回售权和债券违约密切正相关的理论命题,并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和Logit模型实证检验回售权和债券违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与未含有回售权债券相比,含有可回售权债券违约率更高,且公司未来经营变差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6月9日,中诚信国际将恒大地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债券市场金融风险的担忧。截至2021年8月23日,2021年我国共有113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合计债券余额为1,139.59亿元。与2020年同期103只债券违约、违约余额825.94亿相比,2021年债券违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5.
2020年,"逃废债"一词在时隔多年后再次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热点,背后是以债券违约为代表的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自2014年发生信用债违约事件以来,我国债券违约走出了"规模化、常态化"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违约债券的规模及其占信用债存量比重同时呈现高位上涨态势.违约债券的主体也出现显著变化,国有企业信用债密集违约"接棒...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我国违约债券数量达29只,涉及金额约为213亿元,违约主体从民营企业扩散至央企和国企。有观点认为,债券违约率的增加表明了市场信用风险提升。本文运用DTS指标对近期我国信用风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走势,对未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可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债券违约是在债券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打破国企“刚性兑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但由于国企的负债规模普遍较大,有的甚至在千亿元以上,即使仅有违约风险而没有发生实质性违约,都会引发市场巨震。受经济周期和市场信心等影响,短期内债券违约现象依然可能出现,但我国债券市场长期行稳致远的改革与发展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7,(13)
2014年-2016年期间,我国的债券违约事件迅猛增长。2016年,在国家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要求下,一系列产能过剩、抗风险较弱的企业出现了债券违约现象。本文选取了山东山水水泥集团这一典型案例,结合其财务状况,对其债券违约的过程、原因进行梳理,从完善债券市场机制、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方面提出我国企业防范债券违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信用违约频发,且从民营企业不断蔓延到地方国企和央企。14年,"11超日债"因未能如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例违约的债券。2015年4月,中科云网违约,未能支付"ST湘鄂债"利息及回售款项。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更是加速发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有12起公募债违约事件。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多,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刘颖 《中国金融》2021,(4):54-56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债券违约是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现象。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企业债违约率约为1.1%,一直处于全球相对较低的水平,低于穆迪统计的全球企业债平均1.6%的违约率,也低于目前我国银行业平均1.9%的不良贷款率。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企业债违约规模增长是趋缓的,特别是民企违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