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渎职侵权部门作为检察院重要的自侦部门,对于打击职务犯罪、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反渎职侵权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由于人们对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时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还不够明了,现实中常常陷入误区,甚至出现滥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茂久 《经济师》2014,(2):71-73
刑事司法的主要功能在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刑事司法关键环节是两大任务即定罪与量刑;刑事司法的公信力在本源上起源于启蒙时期的价值理念,这也成为构建刑事司法公信力的理论基础;刑事司法的公信力在实质角度上取决于定罪的准确与量刑的合理。同时在形式角度来讲,透明公正的刑事程序保证刑事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自2006年提出并迅速贯彻于司法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和司法皆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刑罚的结构和轻刑主义的刑罚体系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的基础;司法实务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应从注重体系化的视角,结合刑事和解、社区矫正和修复性司法等措施或制度,使得各部门间的互动呈良性协调发展。同时,在其运行中应重视相关适用性应该具体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召 《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00-203
为了追求司法公正,刑事裁判就需要力求具有说服力,即裁判必须能够为其受众所接纳。然而,由于司法过程并不是一个像古典法学家所期望的那样“将事实付诸于法律”的客观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司法官本人主观意志的结果。而这一主观意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忠实地体现司法的客观公正性,就是公众在面对裁判结论时的最大疑问。因而司法裁量权也就成了拷问裁判可接受性的制约性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反思旨在审视司法活动中司法裁量权的存在空间及其表现形式,以求合理规范裁量权的行使,增加裁判的可接受性,最终达致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刑事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基于对非法移民适用刑事法的回顾和现状,中国应坚持正确的立场,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完善立法,制定“移民法”,修改刑事法的相关规定,增设有关罪名,强化刑事司法,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继“严打”刑事政策之后,中国的又一重大刑事政策。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时,司法机关应注意避免片面追求“宽”的极端,力求不破坏法律原则,应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未成年人采用轻缓的政策是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一部分,对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理应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全面正确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适时采用非监禁化、刑事和解制度等举措,更好的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王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01-102
在审查逮捕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能有效发挥逮捕强制措施的法定功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审查逮捕工作中,要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案件实体和程序上的要求,完善适用逮捕的法定条件,健全案件质量评估机制,统一办案部门的执法尺度。  相似文献   

9.
听证制度源于英美,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司法听证制度虽然已经被中国引入,但到目前为止却尚未全面建立。结合中国现有司法程序的明显不足和司法实践中的弊端,具体分析刑事司法听证制度在中国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其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从而建立中国刑事司法听证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中国具体国情对刑事司法听证制度进行合理构建,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羁押期间的"躲猫猫"事件,到对判决的民意指责,再到判决的执行难,申诉、上访问题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机。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动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明确的宪法依据、暗合的历史传统、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积极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1.
许红霞 《经济师》2007,3(3):114-115
借用民事领域解纷的调解法来和平解决刑事领域里的轻微案件,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刑事和解的渠道并未畅通,却存在广泛的发展空间。刑事领域这一花絮的绽放,必然推进司法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虽加大了侦查阶段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力度.但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应赋予侦查阶段的刑事被害人较完善的知情权等权利,建立司法审查、国家补偿等制度,进一步保障侦查阶段的刑事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余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刑事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刑事司法的公众认同遭遇危机.该篇文章首先对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含义进行界定并介绍了其现状,接着分析了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公众对刑事司法认同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任何法律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首先是要获得公众的认同.因为只有在公众的认识层面得到支持和认可,才能促进法律的施行,维持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达到立法的目的.然而近年来发生的刘涌案、余祥林案以及邱兴华案的判决结果所引起的社会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刑法的公众认同度不高,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判决在整体上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这也使我们对刑事司法得到公众认同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本文探讨了我国刑事司法公众认同度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认同度,从而借由法律这一社会管理机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准司法活动,通过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的赔偿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从而恢复双方的关系。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文章立足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的弊端,通过对我国现行法治环境的探究,阐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及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缺位,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到的人身、财产损失,要想得到补偿,途径一般只能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犯罪人来进行赔偿。而这样一来赔偿途径的缺陷无疑十分明显:其一,如果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人,那么受害人则难以落实具体的索赔对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检院相继出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两个具体文件。这是高检院制定出台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对我们检察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侦查监督部门的司法实践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低是刑事司法实践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既有证人自身原因,也有制度规定的缺失,更有司法实践的不足。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关系到司法公正、审判公信、人权公义。基于此,新刑事诉讼法在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创立和完善。纵观新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目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可分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核心制度、保障制度和程序制度。在这些制度中,确立证人强制出庭制度和限定应当出庭证人范围是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题中之义,完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给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问题,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和国际警务合作是当前全世界打击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的主要合作手段。虽然目前在立法上、实践上和理论研究上关于二者并没有过多的区分,但他们在性质、合作主体、合作内容方面是不同的。国际警务合作由于其便捷性,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宝坤 《时代经贸》2011,(2):246-247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一项新兴的刑事案件纠纷解决机制,是对现行刑事司法制度的有益补充,而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是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本文通过分析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问题,探讨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期促进刑事和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