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相似文献   

2.
以某一特定目标区域为重点开发对象的区位导向性政策,空间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政策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多源经济地理大数据和中国镇级矢量地图,从镇级空间尺度考察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对企业进入和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设立有助于吸引企业进入,且这种效果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新区内部,新进入企业主要布局在新区管委会周边;而在新区外部,新进入企业又主要围绕新区外围边界地区布局。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租”和“集聚租”的空间载体,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在新区内外的强度差异,会形成新进入企业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本文为揭示区位导向性政策如何影响市场主体的区位决策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基于开发区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开发区的非政策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6,(7):58-71
准确识别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对于开发区的效率评价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从"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两个方面对开发区影响生产率的渠道进行了论证,进而运用Combes et al.(2012)的方法对开发区和非开发区的生产率分布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定量识别了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研究发现:(1)"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都显著提高了开发区的生产率水平;(2)平均而言,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优势主要源自"集聚效应",但是这种"集聚效应"持续期非常短,在开发区成立三年后就基本消失。由制度和政策优惠所形成"选择效应"则是开发区长期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源泉;(3)民营、小规模、年轻的低效率企业从"集聚效应"中获益更大,这一方面意味着开发区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发区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促进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挥开发区政策的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年-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地址信息匹配和手动整理的方式识别开发区内企业,借助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对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存在性和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开发区内企业兼具静态和动态技术创新优势,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更为明显。具有产学研结合条件的开发区其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更为显著,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优势的主要贡献者。短期内,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政策性补贴,但长期中,集聚效应是推动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撑和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开发区数据,研究开发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与结构优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设立开发区的地区企业生产率更高,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产业生产率,但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抑制了生产率.②考虑到产业集聚效应和结构优化相伴而生,其对企业生产率提升存在协同效应,其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呈现出“(\)(/)”形特征.经济集聚过程中存在负向的拥挤效应,前期拥挤效应相对更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得正向效应增大,总的净效应增大.③其协同效应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拐点出现的时间早一年,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文建议合适的政策应当持之以恒和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政府指导可以减小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0年和2005年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考察该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演化动态特征,分析微观层面上企业动态演化所引起的宏观就业变动。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企业更替较快,企业演化表现出高进入率、高退出率的动态特征;(2)进入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超过退出企业的就业丧失效应,保证了就业岗位的净增长;(3)新进入企业是近期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从长远来看,一个行业的企业数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不可忽视存活企业的稳定成长。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向宽虎  陆铭 《财经研究》2015,41(4):4-17
作为国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载体,开发区政策的地理推进反映了区域发展战略从东部优先到地区间平衡的变化.文章指出,开发区在地理上的分散分布并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并有损经济的可持续性.我们的研究表明,内陆地区的开发区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确并不逊色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区,这使得中西部偏向的政策确实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投资规模.但是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在沿海地区,开发区提高了企业效率;而在内陆地区,开发区降低了企业效率.同时政策的区域平衡也伴随着欠发达地区的高债务风险.这意味着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既有损总体效率,又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和总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分散倾向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加工贸易转移政策(PTTP)如何影响承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研究发现,PTTP显著提高了承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银行贷款支持和完善基础设施等优惠措施是PTTP在平均效应上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的作用机制。长期来看,PTTP对承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的提升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形特征,因为PTTP增强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进入,同时带来了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集聚效应是导致“∩”形特征前半段的主要原因,但是该效应持续时间短暂。竞争效应是导致“∩”形特征后半段的主要原因,且影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在我国转轨背景下,影响债务融资的诸多因素,并重点分析了资产成长性对债务融资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商业信用是企业的重要债务来源,相比较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企业和企业之间商业信用有着较好的契约基础。通过分析资产成长性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关系,我们发现企业在借款资金的使用上有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说明影响企业进行信贷资金决策的市场和金融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优化企业债务结构的关键是建立产权清晰、规则透明的契约型环境。  相似文献   

12.
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经营是现有研究的共识.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文章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退出决策的影响.文章基于一个代表性企业最优退出决策的框架,构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退出决策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市场预期收益的机制降低了企业的退出概率,即面对高水平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企业对未来市场形成了良好的预期,倾向于采取理性的"延迟退出"决策.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退出决策的"延迟现象"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区域间呈现出异质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多地延迟了具有优越发展前景的企业、行业及区域的市场退出.从企业方面来看,这一现象在规模小、跨产业经营、出口、政府补贴的企业及创新企业中更加显著;从行业方面来看,这一现象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及生产率高的行业中更加显著;从区域来看,这一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及经济增长快的区域更加显著.可见,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不仅引导了企业制定理性的战略决策,而且激励了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We develop a new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explain firm entry, exit, and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an urban economy with multiple locations and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We characterize the stationary distribution of firms that arises in equilibrium.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using a method of moments estimator. Using unique panel data collected by Dun and Bradstreet, we find that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firms by up to 8%. Economic policies that subsidize firm relocations to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ncrease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in that area. They also increase economic welfare in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意愿不强。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家族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究样本,从财税支持视角,分析高新资质认定政策对家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族企业通过高新资质认定后自主创新绩效显著提升,且高新资质认定后配套财税支持强化了这种激励效应。进一步发现,财税支持政策效果对高新资质认定初审阶段,以及融资约束强、无政治关联、高新开发区外、知识产权保护低的家族企业更加显著。最后,为完善高新资质认定及财税支持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融资政策与增长速度: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融资政策对企业的增长速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恰当的融资方式安排能够减少股东与经理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发展速度;通过降低资产消耗、提高生产水平、调整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企业也能够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企业的增长速度与融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依赖关系,从而企业持续快速的增长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股东和经理人对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可以达到的规模都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The dynamics of export market exit and firm closure have found limited attention in the new heterogeneous-firms trade literature. In fact, several of the predictions on firm survival and exit stemming from this new class of models are at odds with the stylized facts. Empirically, higher productivity firms survive longer, most firm closures are young firms, higher productivity exporter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to export compared to less productive exporters and market exits as well as firm closures are typically preceded by periods of contracting market shares. The present paper shows that the simple inclusion of exogenous economy wid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o the standard Melitz (2003) model generates a tractable dynamic framework that generates endogenous exit decisions of firms in line with the stylized facts. Furthermore, we derive the effects of faste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xport market exit and firm closure.  相似文献   

17.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Heterogene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ur concern in this paper is with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When R&D subsidies or taxes are differentiated among firm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ich firms in an industry should receive such support. We analyze a situation where firms differ in their R&D technologies in two distinct ways: in the costs of performing R&D activities and in the output obtained from such activities.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is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he two sources of firm heterogeneity. Furthermore, a change in a firm's R&D productivity has an ambiguous effect on the optimal policy towards the firm.
JEL classification: O 31; L 52; F 13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in general concerned with the role of firm heterogeneity for economic growth. We focus on heterogeneous productivity in innova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 of firms within a semi-endogenous growth model reflecting recent empirical findings on firm heterogeneity. Our model allows for an explicit solution for transitional growth and for the balanced growth path level of innovations or ideas. The model predicts an optimal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in the presence of an endogenous firm distribution. This enables us to draw inference about the impact of key policy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on these quantities and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firm and capital market related policies.  相似文献   

19.
Using Chinese manufacturing data between 1998 and 200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agglomeration on firm’s export behavior. It is found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over this period increases firm’s export probability as well as its export volume, and the impact is larger for more efficient firms. However, the impact on firm’s export volume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When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s low, an increase in agglomeration would expand firm’s export volume but the impact will be diminishing and even turns negative if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s already very high.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来自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套独特数据 ,从企业退出这个角度探讨决定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相关因素 ,尤其是企业的效率因素、企业负债和所有制性质 (或行政隶属关系 )对退出的影响。本文的基本发现是 ,效率高低日益成为决定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 ,这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 ,市场力量的重要性已日渐上升。另一方面 ,企业负债也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 ,企业净资产负债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退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国有企业总体上不受其影响 ,而且行政隶属关系越高 ,所受影响也就越小 ;但净资产负债率对非国有企业则形成显著的压力。这说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仍然没有消失。我们的研究还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本身对企业生存提供的保护作用正在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