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准确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前瞻分析雄安新区功能需求的基础,雄安新区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需要做好“七个结合”,抓紧制定承接方案和配套政策,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标准,增强承接“引力”,高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型升级是福州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福州新区产业基础坚实,工业较为发达,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医药、石化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存在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程度不足,产业整体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后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重塑产业转型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新活力;深化对外开放,拓展产业持续发展新空间,以推动福州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与社会转型的战略大背景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雄安新区激发创新活力、根治规划矛盾、引领新区治理潮流的题中之义。通过借鉴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实践经验,雄安新区要坚持特殊性、渐进性、高效性、协调性的创新原则。在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不仅要以法治化为导向,大部制改革为原则,打造精简、高效、统一、精干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还应在精细化、智能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与高精端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才能实现雄安新区绿色、创新、协调、开放新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技术新变革,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研究表明,新时代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壮大过程中呈现出产业分工持续深化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和园区化、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新兴产业衍生的明星企业等新特征;面临着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不够成熟稳定、产业创新链薄弱且不够完整、产业培育壮大融资约束和成本高、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据此,从强化产业政策效应、创新技术引领、构建全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等层面提出了新时代下培育壮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疏解北京过重的人口压力。北京人口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严重的"大城市病",而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人口疏解上能够有效地缓解北京的交通、资源等城市问题。文章总结了韩国首尔和日本东京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人口疏导措施:采取利益引导方式,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转移;政府带头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迁址,为新城增添活力;公共资源分配向新城倾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分析雄安新区自身的现有特点,结合日韩的人口疏解经验,雄安新区为承接人口疏解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有:在政府主导下,加大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利益引导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迁入;打造连接京津的智慧交通系统;借鉴筑波经验,建设创新科学城。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然而,城市群内部还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与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还未有效显现。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破解京津冀都市圈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助力:在空间上,打造现代、智能、立体化的交通体系,降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阻隔与交易成本,化解大城市病及拓展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区际过渡、衔接与吸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构筑现代化的智慧、生态新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协调发展。建议秉持创新、绿色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构建京津雄的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与布局,逐步转变城市群"中心地"极化趋势,突破"以邻为壑"区域分割格局,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的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最终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高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初显,催生出很多新产业和新业态,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亮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业,使之尽快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中国2013—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社会融资规模、R&D经费投入两个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不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直接促进效应,而且分别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方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即“金融产业集聚→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金融产业集聚→社会融资规模增量→R&D投入→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进一步汇聚金融产业资源、扩大资本规模、支持科技创新,将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个角度.分析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动因。指出对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而言,双赢的策略是发展集聚经济。东道国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产业耦合和产业升级。在产业耦合层次,集聚经济应建立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在产业升级层次,集聚经济应克服锁定效应,不断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政府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重点应该从提供优惠政策转向建立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并且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不断地发展、壮大本土企业。  相似文献   

10.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雄安新区设立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京津石核心区打造。进而从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江西产业发展面临战略选择问题。供给侧改革为问题的化解提供了主线,分工理论、区域产业转换微观机制原理和政府调节原则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江西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则是问题解决现实基础。江西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要求抓好已有优势产业,承接适宜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并打造高新产业。同时还应注意产业发展战略协调和发挥政府作用并取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嘉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嘉兴纺织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面临着产业低端锁定有待突破、行业领军企业有待培育、自主品牌建设有待强化、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等问题,该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其转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效益优先、自主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集约发展;产品方向为经编、家纺、针织、纺纱、印染五个方面;具体措施为全力打造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龙头标杆企业、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工程、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纺织产业等;保障措施为创新行业体制机制、加强行业政策引导、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文章提出:将发展产业集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承接的目的是培育优势集聚产业,承接的重点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有鉴于此,文章立足承接地,并以滁州为例,通过构建产业集聚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对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承接产业的选择及承接对策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低,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结合国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从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和转化机制三大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耦合,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从而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随着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变化,建设更具韧性的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从学理基础出发重新认知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内涵与特征,构建包括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与兼容性的五维评估体系,并基于文本分析法评价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且呈现一定波动状态。为进一步增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应从韧性政策供给、韧性共同体构建、韧性协商机制制定等方面,实现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共生、共创与共享。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加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迸发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十四五”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打造平台经济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加快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点,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结合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从产业层次、结构、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角度,审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阐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路径,提出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引进来"战略,承接国际高端产业;顺应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握核心技术和外贸自主权,从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新型现代化建设并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走在中国前列的使命任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分析了湾区减灾产业集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出建议性结论:搭建减灾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企业信息畅通;打造大湾区“中国减灾产业园区”和大湾区“中国减灾产品”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物流中心;构建减灾产业国际标准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并使减灾产业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增长极,进而实现减灾产业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端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是推动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驱动力,是引领苏州产业升级、推动苏州科技创新的源动力。苏州在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具有一定区域优势和产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苏州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苏州要实现高端引领,在集聚高端人才方面要推陈出新,实行战略聚焦:加快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注重实施分类培训和重点培养;加快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基地;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