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从异质性视角实证分析京津冀1990~2012年产业升级对第三产业就业波动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技术变化两方面衡量产业升级,不仅关注产业结构变化,更关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挤出”效应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形成的“就业促进”效应,有助于政府解决产业升级和就业促进两大难题.研究发现产业升级与就业波动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能提升就业规模,但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抑制就业增长速度;京津冀分组研究表明,三地产业升级对就业波动的影响差异性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本质是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保证"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应与就业结构演变相协调。以石狮市为例,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对石狮市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石狮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第一、第二产业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吸纳潜力在逐步上升;第二产业仍占有绝对的就业贡献率,但其就业吸纳水平呈下降趋势,将逐步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落后其结构调整的原因在于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行业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于迅速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延缓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在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框架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从创新要素配置这一微观视角,对数字经济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人力和资本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正向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反向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且更多依赖资本创新要素的配置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异地投资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还可以优化资本要素空间格局和畅通国内大循环。高铁开通有利于商品要素资源在城市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对企业异地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采用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异地投资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企业异地投资规模的增长,该作用随着企业所在城市与投资对象所在城市之间人口规模差距、经济规模差距、技术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距的增大而增强,从而强化了企业异地投资流向的非对称性(更多地流向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高铁开通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存在最优半径范围(600~900公里)和“城市群效应”,对城市群内的企业异地投资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新基建水平较高地区、高等级城市的企业具有更显著的异地投资促进效应。应加快完善高铁网络建设,破除区域间的市场分割,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有效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增量提质。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升级、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需要厘清内涵。转型的科学内涵“转变效益来源的类型”,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升级的关键是产业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移动,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三种思路。企业完整的升级路径为:低价无名牌(LPNB)进占边缘市场升级到委托组装(OEA)再升级到委托加工(OEM)与自主设计和加工(ODM)最后升级到自主品牌生产(OBM)。对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和明显不同的升级思路折射出理论研究表面化、劳动价值论边缘化、政府掌控经济的思维僵硬化和西方理论崇拜化四个问题,要解决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只有依靠本国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铁是旅游出行的重要载体,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研究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有利于调整四川省高速铁路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了宁蓉线、兰渝高铁、西成高铁三条高铁开通前后相关数据,以成都、合肥、武汉、重庆、南京、兰州、西安这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可达性模型和修正重力模型,定量分析节点城市之间在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小时经济圈及旅游经济联系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提高,产生了时空压缩效应,高铁开通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得到明显扩大;2)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以核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3)高铁沿线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普遍比非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高。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研究多围绕高铁开通对旅游经济发展"有无"影响的基础上,观察到高铁网络化演变对城市经济地位和角色功能的影响,引入SNA网络中心性指标,结合DID模型进一步探究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空间特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结果 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产生的动态效应会随着高铁开通时间的推移变为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站建设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差异均会影响高铁发挥旅游促进效应.其中,高铁站是始发站,或其与市区距离小于30km,则该城市开通高铁会产生旅游促进效应;而三线及以下小城市"交旅融合"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在高铁网络中占据较高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交旅融合"的正确性与先导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城市编制高铁旅游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匹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配度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000年~2013年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适配效应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力资源开发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与广东省“双转移”战略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动趋势,匹配度提升还有利于人力资源效率和效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产业融合是指各相关产业在整体分布与格局上保持相对协调性和内在成长性.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创新升级依托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又推动着产业创新升级.对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把握,可体现在科技-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引领产业格局,以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互促三个方面.所以,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样也是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产业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带的出现和提出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对产业带概念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系统的研究产业带理论,明确产业带的理论内涵。对基于产业带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做出研究,旨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本文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从其功能来看,它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还具有优化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避免重复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难易程度来看,这类组织目前正处于发育初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重组和调整阻力也较小。因此组建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区域性社会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和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Industrial engineeringis also knowns aB oplrations management,man-agement science,systems or mannfu facturing engineermg.  相似文献   

16.
在具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善、外部性和行政垄断性的产业组织里,政府的产业规制政策即使通过给企业家一定的报酬激励,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才能配置,通过数理模型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企业家还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只有提高对企业家创新活动丰厚报酬激励和对企业家从众行为惩罚的可信承诺,企业家的产业组织活动和政府的产业规制博弈才有纳什均衡解。  相似文献   

17.
中央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以后,东北三省全力以赴抓振兴,从而使东北三省的加工业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但在产业结构布局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振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走绿色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作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其战略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看,还是从结构性过剩矛盾将继续存在的国内形势看,继续靠产业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基本结束,这客观要求东北地区必须按经济形势的新要求和新变化,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聚,把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工业基地转换成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产业的集聚地。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重、轻工业部门两分法,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现代工业的结构关系,也不能准确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重点。根据各工业部门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可将工业部门划分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和运用先进生产力的加工业两大类,其中加工业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加工业和轻加工业。这有利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工业部门的内部关系,特别是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也有利于国家自主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来平衡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设计模式。人、企业、环境作为作为可持续设计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需要同时得到满足。本文通过商业实例分析了目前符合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又实现共赢的可持续设计的方法,结合商业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工业设计将来的发展做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