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管理模式摸索与实践中先后经历行政区管理模式、经济区域管理模式、新区域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治理模式。从管理成效来看,地方政府简政放权,逐步激活非政府组织、企业、居民等主体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结合国外区域治理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实际,需要从三方面来创新:一是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精准施策;二是规范地方政府间横向协作,形成竞争机制;三是促进区域非政府主体间的协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确立双赢与多赢新理念,努力营造“共赢”新格局,政府和市场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家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合作推进机构和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体系网络、加快区域政策和制度一体化的步伐、构建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实施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市场化整合、促进区域城市群体协调联动发展、铸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具有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稳定与和谐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改善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弱势地位,大力培育和开发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淮安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因此研究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无论是对淮安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长三角地区与淮安的产业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定,得出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最后从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地方政策等方面提出淮安产业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长江三角洲经济过度竞争的现状出发,指出行政区划和僵化的管理制度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说明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消除本区域过度竞争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制度创新和微观体制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为中心,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三大旅游主体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改善京津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并最终推进京津冀总体的区域旅游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区域货币一体化下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区域性经济组织为开展区域性金融合作与协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选择。亚洲地区货币合作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亚洲区域性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必须要考虑人民币与日元在本地区的作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亚洲货币合作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体化投资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加入区域一体化组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从短期来看,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内贸易和投资;从长期来看,一体化可以在较大的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各种外部效应的联合会提高参与国的经济增长率,FDI也可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对当地企业的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但区域一体化的投资效应可能会由于企业到国外投资的动机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区域内FDI流入的增加可能不会在区域内均衡分布,而是集中在具有最强地理优势的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各类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扶贫与救助、环保以及农村建设等广泛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作用的探讨。论证了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一体化的最好载体,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大合作趋势,指出了长三角旅游深度协作中存在的问题,从锲入点入手,分析了基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措施:树立区域旅游品牌,做好区域营销,促进节庆联动和会展业合作。  相似文献   

11.
将主权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并采集金融危机期间江浙沪工业经济发展的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结果显示:江浙沪工业经济的确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单就工业经济发展而言,上海还并不能够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龙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初期,尚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的京津冀经济圈,目前仍然还是一个具有很强潜在发展能力的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其一体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但通过对主要工业产业专业化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经济圈有很强的产业合作基础。以加强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和拉动力,是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时代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水平。苏州经济以外向型产业集群为主,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苏州人将这种不确定性当成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并在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四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都市圈的迅速崛起,都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极的"哈、长、沈、大"四大都市圈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原因是行政区划导致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实施错位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合作以及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四大都市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开始向产业链分工方向发展。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城市间基于城际产业链尤其是城际战略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加快了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构建由产业战略力维度和城际链接力维度构成的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依据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区位要求,对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在城市群地区进行空间布局。最后指出,加快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城市群城际战略产业链类型的正确选择和城际战略产业链环节的合理布局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根源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点,众多学者对导致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可能引致的后果展开论述。但由于研究分析都建立在静态分析基础之上,对造成产业同构的原因无法给出清楚的答案。该文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角度分阶段深入剖析影响产业同构的不同因素,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同构”形式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根源,为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普遍现象,产业一体化逐渐成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也是加快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区域只有目标明确、加强协作、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产业集群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以及产业融合理论在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理位置相连且同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其工业经济却明显出现了不同的衰退和复苏轨迹,江苏工业经济的稳定性与浙江工业经济的大幅波动特征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利用2008年3月-2010年4月江浙两省宏观经济运行的月度数据,探讨金融危机下两省工业经济表现的差异,并从工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两个层面解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测度两地区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速度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普遍高于珠三角地区。同时,还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对两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双三角地区应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及转变地区贸易发展方式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