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增强投资者信心都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会因为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盈余管理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会计行业特性等一些不可避免的外部因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股权结构的影响。本文以沪深A股金融行业42家上市公司2007-2011年五年间共21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当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时企业倾向于进行负盈余管理以规避政治成本,但国有股持股比例的有限又限制了企业进行更大程度的负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2.
刘凌 《会计师》2014,(8X):3-5
本文以2009-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公司的盈余操纵程度越严重,即盈余质量越低。进一步研究表明,较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加剧了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意味着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内部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4,(16)
本文以2009-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公司的盈余操纵程度越严重,即盈余质量越低。进一步研究表明,较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加剧了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意味着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内部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股权结构特征对上市公司亏损逆转程度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选取中国证券市场上2003~2011年发生亏损的1508家公司年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对其亏损逆转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国有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的亏损逆转程度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管理层持股与否对上市公司的亏损逆转程度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控制权市场并没有对亏损上市公司的亏损逆转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市场化进程会对股权结构特征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产生影响,即在市场化进程较慢的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对其亏损逆转程度的影响较强;反之,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对其亏损逆转程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王化成  佟岩 《会计研究》2006,1(2):66-74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股权结构,特别是控股股东的大量存在是造成盈余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调整了盈余反应系数基本模型,加入与控股股东有关的研究变量,使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2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最后据此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岗岭 《理财》2002,(7):28-28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盈余管理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不亚于会计作假。它使会计沦为一种“数字游戏”,加剧了上市公司的会计风险,损害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侵犯了小股东的利益。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产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未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大部分,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且股权过于…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和持股比例的不同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力。本文以2003~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分行业修正的琼斯-现金模型研究了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及其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似乎更能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呈线非线性关系,从大体上看呈近似U型曲线结构,以40%~60%这个区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轻也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盈余管理的最新分类——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选用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影响虽显著为负,但程度均较小,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严重降低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6~2008年中国沪深两市的主板A股股票为样本,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论文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构成以及股权流动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下的盈余管理,对我国进行盈余管理治理,选择适合的股权结构,规范发展资本市场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国有股减持这一大背景下,国有股的比例与其效用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一般而言国有股成分是低效率的,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往往需要一定的国有股成分作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参考.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有多大比例才益于发挥其效用,同时不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使得企业能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化作用是本文的探究方向.由于具体比例难以界定,本文仅仅通过实证方法,模糊地给出大致区间,本文主要选取广西15家上市公司09年中报的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广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国有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但在国有股占相对小成分时,既国有股作为投资者身份时,其发挥的更多是正相关绩效.  相似文献   

13.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是一个长期悬而末决的问题,.本文以1990年到2010年上市时含有国有股的117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国有股变动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研究,得出国有股变动影响公司绩效的最佳时间段为国有股变动滞后一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2007~2009年我国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引入中介变量的研究方法,检验并揭示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影响盈余质量的中介传导作用。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低,盈余质量水平越低;股权制衡能力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更利于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但盈余质量越低。总体看,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具有传导效应,但是显著性存在差异,对股权结构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中介传导效应要显著高于对股权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中介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及过度自信理论为背景,利用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我国主板市场金融板块股2010~2012年的经验证据进行汇总,借鉴并改进Jones模型对我国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测度,为管理者非理性角度研究金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思路。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金融类企业高管存在过度自信,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盈余管理操控程度不大。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政策方案,发挥盈余管理的作用,提升金融类企业业绩。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入手,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和识别办法,并提出包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问题、政府和企业转变理念以及进行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对策,以便有效治理盈余管理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沪深两市2014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企业投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度投资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公司的对应水平,过度投资行为将减少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公司的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增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企业的投资效率低下.进一步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风险投资参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首发的比重逐年上升,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度由2011年的68.14%上升到2015年的80.95%.基于此,本文以2011-2015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235家公司为样本,探究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板IPO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影响程度较弱.风险投资机构和联合风险投资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声誉较高的审计机构和主承销商的参与也会对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妍玲 《上海会计》2011,(1):24-27,36
本文以2001—2005年由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最终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这种关系是否会受到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但这种关系会受到市场化进程的制约。研究还发现,当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存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可能不是利用操控性应计来进行盈余管理,而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盈余信息是最为重要、最为直观的一种会计信息,在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通过盈余管理来控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具体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策略及实施手段,并分析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