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个体、情景、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员工沉默在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组织中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行为。在商业竞争激励的今天,组织中的员工沉默必然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绊脚石。文章在分析员工沉默行为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减少员工沉默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何轩  马骏 《南方经济》2014,(3):66-80
员工认识到组织存在问题却选择沉默不语,这种员工沉默行为对于组织良性发展非常不利。在中国情景下,本文首先在不区分企业类型的前提下,分析家族涉入与漠视性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家族企业样本中,分析提高分配公平感是否真的能够降低非家族雇员的漠视性沉默行为。实证结果发现,不论在家族企业还是非家族企业,家族涉入严重影响员工漠视性沉默行为;而在家族企业中,分配公平感与漠视性沉默行为其实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组织沉默现象:概念、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沉默现象渗透于各类组织,它给组织和员工个人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组织沉默研究伴随负面组织行为研究而兴起,并与进谏行为研究齐头并进,共同构成组织自愿行为研究。本研究介绍了组织沉默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组织沉默对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顾翔  巩胜霞 《魅力中国》2010,(23):33-33
基于组织沉默行为对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工作质量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中员工沉默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讨论组织公平对员工沉默的影响,提出有效改善员工沉默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由组织中存在的"沉默是金"现象谈起,介绍了组织沉默研究的意义以及组织沉默的含义和结构,并详细地分析了组织、领导、同事、员工对组织沉默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旨在减少员工组织沉默行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沉默是一个基于复杂动机的复杂行为,不同维度的员工沉默行为由于动因不同,可能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别以组织支持、领导-下属交换和同事支持衡量员工与组织、上级和同事的社会交换关系水平,通过对107名员工的调查发现,组织支持和领导-下属交换对漠视沉默有负向影响,领导-下属交换对默许沉默有负向影响,而同事支持对防御沉默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员工沉默的相关理论,也有利于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员工建言。  相似文献   

7.
万希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130-132
员工沉默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使得员工出现各种顺从和放弃的行为,影响其对组织的忠诚。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员工建言献策。文章在对员工沉默产生的弊端和根源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信任的企业文化、顺畅的沟通体系、适度的激励措施、学习型组织来打破员工沉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员工沉默行为开始逐渐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文章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个体行为、组织环境和个体认知三者互动的观点出发,以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提出了变革型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推论出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对员工沉默行为及其三个维度均有负向影响,心理授权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晓光 《中国经贸》2012,(12):82-82
大部分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认为员工表现出正面行为是基于正面且利他的工作动机和组织公民行为对成型企业的正面效果。但就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而言,在创业初期企业,这些行为是否会造成某些负面作用,则是另一个需要探究的议题。本研究主要是以创业初期企业员工的角度,探讨员工是否会因为考量自身职场晋升或在乎他人或社会的评价而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当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时,是否会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锐  王乃静  王同庆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122-125
文章探索了学习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员工创新行为作用机理,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员工创新推动的内在组织行为机理,从而使员工的创新导向行为或活动更具有可预测性,使组织的创新激励管理活动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从儒家文化、关系和面子、权力距离、集体主义观念以及长期观念五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沉默行为的文化根源。我们发现文化因素是员工沉默行为重要的前因变量,不同文化因素会造成员工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沉默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员工建言行为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员工往往表现出与建言行为相反的一面-沉默.论文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取的254份原始数据为样本,对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内部人身份认知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建言行为关系中的内在中介机理以及组织身份吸引力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内部人身份认知间的调节机理.研究发现,领导—部属交换对企业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并且,这种激励效果主要体现在抑制性建言和促进性建言方面.另外,结果还表明,内部人身份认知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建言间起中介作用,组织身份吸引力对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内部人身份认知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员工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对于在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顾国内外关于员工积极行为的主要研究,明确了积极行为的内涵和核心特征,分析了积极行为的前因,提出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员工的积极行为尤其是新员工的积极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议采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策略引导和培养新员工主动、积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有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并减少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是组织管理的一项核心议题.人与组织匹配理论表明,人与环境匹配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产生积极行为,进而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反之,人与环境不匹配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企业绩效并影响积极组织氛围的形成.人与组织的融合能有效减少员工反生产行为,提升企业绩效和凝聚力,使人与组织更匹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管理实践下的东方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怠惰行为的影响,通过系数乘积法验证了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自己人",而"自己人"感知能否使员工在工作中减少怠惰行为,则受到道德因素的调节。对于道德认同处于高水平(高于4.693,6分制)的员工,归属感可以控制怠惰行为,且道德认同越高,控制效果越强;但是对于道德认同处于低水平(低于2.240,6分制)的员工,归属感将带来负作用,即促进怠惰行为,且道德认同越低,促进效果越强,并且总体上产生负作用时的影响程度比产生正作用时要大。因此,虽然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但要想控制员工的怠惰行为,就必须同时提升员工的道德认同,否则会适得其反。本研究分析了情境管理实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为调节效应的精细化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中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奋发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仅从理论上概括性地分析传统文化观和员工沉默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采用数据证实两者关系,更少有研究关注两者之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文章基于341份员工样本的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观都对员工沉默有正向影响,仅情面意识和权力距离倾向对员工沉默有正向影响,而集体主义倾向、儒家文化观则对员工沉默有负向影响;同一传统文化观对员工沉默各个维度的影响也不同,权力距离倾向对漠视沉默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对防御沉默的正向影响,情面意识对防御沉默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对漠视沉默和默许沉默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职业生涯成功研究是职业生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成功不仅能够反映职业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状态,对组织成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沉默行为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机制,以及授权行为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文章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的企事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20.
姚艳虹  肖石英 《特区经济》2005,(10):367-368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是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一种与工作相关的自发行为,这种行为在员工工作说明书上没有明确规定但却整体上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自从1988年Organ及其同事明确提出“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以来,组织公民行为就成为了组织行为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