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小芳 《农家之友》2009,(20):103-104
行政公益诉讼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侵害或侵害危险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为公共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虽然我国目前行政公益诉讼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通过知悉西方法治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探讨我国法律制度,可知,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必要性、重要性,也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救济先于权利",没有救济,权利就形同虚设。针对层出不穷的土地违法案件,国家的调控政策失灵,行政管理手段捉襟见肘,而土地公益诉讼制度的引入,能有效遏制土地行政违法事件,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社会监督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安全战略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构建土地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必要性,应尝试建立土地公益诉讼主体制度、构建独立的诉讼审判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以及诉讼费用的承担和奖励制度,推进土地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整体呈现适用频率不高、救济领域狭小、起诉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既无法较好地实现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不特定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立法初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四项具体规定,尽管条文中运用了一个"等"字看似对救济客体的类别尚留有扩大的余地,但司法实务中对公益诉讼案件类型的认定仍较为狭窄,这不仅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还会导致诉讼过于片面化,许多应当被保护的公共利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实践中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正面列举公共利益的种类,反向排除不应属于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同时遵守比例原则,使得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客体得到科学有效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不是好消息     
要使消协真正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就不仅要完善消法的相关法律含义,更要健全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使消协可以直接参与相关诉讼。[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新民诉法第55条规定明确了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地位,为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该规定作为一种诉讼救济手段尚不能与现实的环境需求和社会需求相匹配,需要从利益维护路径的扩张和相关起诉主体职能的规定与限定两个角度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的一种主要诉讼程序,它极大地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已成为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虽然这一制度从产生到现在人们对其态度褒贬不一,但其因素已被许多国家借鉴,足见其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与美国的诉讼体系和诉讼结构有很大不同,但仍然可以借鉴这一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7.
公司代表诉讼制度,源于英国18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的判例。该案创设了这样一条规则:如果少数股东指控控制公司的人欺骗了公司,则该少数股东可以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我国也在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做出了相关规定,这无疑填补了立法空白,能够更好的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梅 《林业经济问题》2003,23(6):348-350
没有救济就没权利,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保护公民环境权,有必要对传统民事诉讼进行补充和修正,扩大环境民事诉讼起诉主体资格和受案范围,建立环保法庭,确立新的赔偿原则和范围,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一大进步,在实践中确实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依然存在诉讼动力不足、检察机关角色冲突、诉讼程序笼统、取证举证困难等一些问题.社会组织作为公益力量的代表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越性和现实意义,但因缺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而阻碍其在环境治理中...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诉讼主体、诉讼请求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高度相似,实质上是一种竞合。实践中,两诉讼制度纠缠不清、衔接不畅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效能。学界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衔接存在“合并说”与“序位说”两种传统解法,两种学说各有千秋,但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两制度的竞合问题。作为传统解法之外的“范围说”,能从源头上使两制度不再产生竞合,但作为新解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内容。文章通过分析“范围说”的理论基础与两制度的适用范围,提出构建“分散+系统”的双重立法模式,并沿用“定义+列举”的形式来重新确定具体适用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机制中存在如下问题: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法制不够健全,自然资源保护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自然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管理效率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应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确立自然资源保护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制度、加强刑事制裁等来健全我国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应扩展至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并对社会组织作出限制性规定;受案范围还应包括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诉前程序的设置、举证责任的分配、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立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环境保护法》内含许多制度、理念的创新,承载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厚望。然而,新环保法的法律地位不凸显,涉及环保的法律呈分散、扁平状,难以通过修改全部单行法来承接新环保法的使命。新环保法所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中,诉讼主体要件不明晰,诉讼范围未包括行政机关的不作为。鉴于此,建议制定司法解释,以对环保法进行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资源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整体看,诉讼案件呈现数量大、类型多、败诉率高等特点。当前,资源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存在监督线索发现难,监督实效有待增强;证据灭失、鉴定缺位现象突出;被监督对象对于公益诉讼有抵触情绪等的问题。建议:(1)积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大数据", 建立司法打击、资源保护、预防监督的配套保护机制;(2)加强沟通协作,构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长效机制;(3)探索建立诉前圆桌会议,完善自然资源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联动机制;(4)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构建公益诉讼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2005,(10):5-5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备受关注的“进津费”案在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的原告是法学博士李刚。这是研究了三年公益诉讼的李刚提起的首起公益诉讼,在一些关于“进津费”诉讼的报道,李刚要求媒体对自己的描述很简单:“公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现象正日益突出,而妇女进行土地维权受到了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维权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利救济途径,积极探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公司代表诉讼制度,源于英国18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的判例.该案创设了这样一条规则:如果少数股东指控控制公司的人欺骗了公司,则该少数股东可以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我国也在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做出了相关规定,这无疑填补了立法空白,能够更好的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一场方兴未艾的公益法实践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金荣 《中国改革》2006,(10):45-48
近些年来,有关公益法实践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有关公益诉讼的学术讨论也开始如火如荼。本文试图对主要自2000年以来媒体广泛报道过的公益法实践活动进行简要的回顾。虽然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是“公益诉讼”,但本文的视野却并不仅限于此。本文关注的是更大范围的“公益法实践”。在概念上它泛指一切以保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或者带有这种目的的法律行动。判断的标准在于,所采取的法律行动是否是为了挑战目前不合理的法律制度或法律实践,挑战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公司和企业的不合理做法,敦促政府履行法律职责,或者促进政府和社会对有关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比较,从制度层面和法理层面分析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新环保法背景下,中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日益完善。随着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终审判决的宣布,其作为一个新兴法律制度,目前在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中仅有原则性规定,现有司法解释也未对执行做出具体的规定,使该案胜诉后呈现出若干实务问题。文章力图通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不同阶段所发生的诉讼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诉讼实施方面的问题,并在目前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原则性的制度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的拟定具体实施规则,以解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施难问题,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