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1990年与200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使用倍差法和OrderedProbit政策分析方法,研究分税制改革在宏观方面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行政策评价。研究发现,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整体上扭曲了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分税制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转移支付力度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效应,而改善民生性支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效应。由此,提出调整转移性支付结构、实施扁平化财政制度、贯彻彻底而全面的经济性分权、构建和完善民生性财政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运用CGSS (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以及劳动就业服务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能显著增加居民主观幸福感.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劳动就业服务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它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依次递增.分样本回归表明,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能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而提升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水平以及劳动就业服务水平能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和增加居民主观幸福感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增值税转型实施后,增值税的扩围改革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改革将重构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格局。在现行财政体制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是弥合地方政府利益受损的有效途径,而不同的转移支付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的相关分析,从财政均等化的维度来考量各转移支付方式。为增值税和营业税一体化改革下的转移支付方案选择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省级宏观数据,在使用Ordered Probit等计量模型分析后发现,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显著。具体表现在:(1)财政透明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财政透明度与居民幸福感呈正U型关系;(2)财政支出分权、民生类支出显著促进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并且其交互项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抑制了两者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3)宏观税收负担率与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增值税转型实施后,增值税的扩围改革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改革将重构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格局。在现行财政体制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是弥合地方政府利益受损的有效途径,而不同的转移支付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本文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的相关分析,从财政均等化的维度来考量各转移支付方式。从而为增值税和营业税一体化改革下的转移支付方案选择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层次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在恰当的理论假设下,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城乡居民不同年龄层次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观幸福感会随之提升;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幸福程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些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分税制改革而建立、完善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业已实施了近20年,在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挑战。文章以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实践的兴起为出发点,总结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特点,结合目前对我国现有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质疑,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并完善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从运行的效果看,在缓解地方财政困难、规范财政补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已势在必行。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5》有关数据的整理、研究,提出建立健全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有利于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重视,尽快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完善相关立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摆脱“Easterlin悖论”的发展困境,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民生满意度指数,实证分析了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高收入水平并不一定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提升民生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稳健的途径,民生满意度指数每提高 0.1,幸福感将提升 0.0675,大致相当于阶层认同上升一个等级、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倍;对于收入水平、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民生满意度的幸福效应更大。在影响民生满意度的微观个体因素中: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的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替代性,充足度的影响最大;收入与民生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够降低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预期。本文对湖南省1990~2012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而这种"挤出效应",根本上源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准确研究陕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文章借鉴研究区域经济规模和位序差异的成熟方法,选取2001--2010年国家和陕西省统计年鉴中陕西省7个重点城市的相关数据(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除外),对陕西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陕西入境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7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且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陕西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差异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拉美国家和东亚地区国际融资的差异,认为只有通过所有权联系与资产组合联系并与国际金融体系融合才能抵御外来冲击。  相似文献   

13.
学者型编辑与学习型编辑之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编辑学者化内涵的综合分析,提出编辑学者化即编辑学习化的过程。学者型编辑和学习型编辑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两者之不同在于前者为终极目标,后者为终身目标。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只有少数人,而在学习型组织中成为学习型编辑却是每一个编辑能够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尤其是礼貌用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准则的诠释和运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不是孤立的,它内生于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不同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效益.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巨额不良资产,形成"惜贷"、"恐贷"的恶性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因素及不同层面上加以完善与改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保险营销服务部在监管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前者将其视为公司架构的末端机构,后者则赋予营销服务部不同的级别和功能。营销服务部功能定位差异容易使保险公司规避监管,误导公众,并造成公司组织架构和制度适用混乱。要正确认识营销服务部功能定位差异化现象,并从多方面进行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2009-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形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一些促进陕西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真实表现为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存在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我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是与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矿业权是一种具特许经营权的无形资产 ,其评估价值是矿业权交易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矿业权评估值与实际的市场交易价格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以期引起资产管理者和评估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劳务派遣制的普遍使用,企业中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员工身份"差序格局"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投入造成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索了劳务派遣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身份"差序格局"对劳务派遣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理,并针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其高工作投入机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