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7,(7):81-86
基于经济转型情境下节点企业制度有效性感知与期望间存在一致与差异并存的事实,运用匹配理论重新界定制度信任内涵。通过274家节点企业,检验制度有效性感知与期望分别对再次合作意愿的影响,比较不同匹配类型制度信任对应的再次合作意愿。结果发现:制度有效性感知与期望均显著正向影响再次合作意愿;与一致性和互补性匹配式制度信任对应的再次合作意愿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经济转型情境下基于制度信任以增强再次合作意愿,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力量,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既可提升制度有效性现状和期望,亦可促进二者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5):66-70
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准确了解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以与职业院校存在联系的企业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形式、投入、内容和现状,以及行业组织、政府等机构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在增强,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缺乏主体地位;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影响微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处于零散、自发的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因是人力资源因素,优秀的大中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职业教育的地域特征明显,需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乏的现状,笔者从经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循环经济中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揭示了政府行为对企业绿色技术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必须在财政补贴、税收和奖励等方面确保企业选择绿色技术的收益最大化,企业才会选择绿色技术。定量明确了政府需在循环经济中的法制建设、政策措施、税收策略和舆论宣传中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推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对通海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成思危 《英才》2010,(1):78-78
企业的边界不应该仅仅限于自身,坚持与上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有助于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通过资金、资本的连接,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以及农产品企业的溯源行为,通过构建农产品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模型,研究双方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策略选择,并分析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以及政府的监管行为对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以及政府的奖惩力度影响演化结果。最后,为区块链下的可追溯体系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进深度产教融合,鼓励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产业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然而从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学院建设及运行情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高校改革力度不足、产业学院主体地位不明确以及宏观政策协同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合作意愿较低,校企之间合而不融的“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从强化共生理念、优化共生模式、营造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构建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机制,将有助于解决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内驱力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其实施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与政府、企业的行为有关。企业作为社会化分工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其行为既决定于对企业利益的追求,也决定于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和约束;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决策部门,在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中起着引导和管制作用,其目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决定于政府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了解和掌握企业、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行为动机和具体的行为模式是整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为规范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行为,促使企业自觉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宏观政策,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激励,引导、激励、控制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国企管理》2024,(4):32-44
<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质量发展是本质要求。国有企业如何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张玉卓指出:一是“高”,即高水平的协同;二是“质”,即质的有效提升;三是“量”,即量的合理增长。高水平的协同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元,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尤其是通过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1000多项清单、与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发展、“大中小”高效协同?  相似文献   

10.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经济陷入滞涨低迷的境况,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由于上游企业生产规模的萎缩而导致订单减少.小微企业生存陷入困境.如何减免税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成为政府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长葛市大周中小企业的税费调查为内容,探讨为中小微企业解危脱困的措施和方法,以期对解决目前小微企业的困境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激励与规制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是否能改变行为主动适应这种发展模式,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激励与规制企业的行为。本文利用博弈论这一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得出决定企业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转化成本和政府的规制成本。  相似文献   

12.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樊江串 《价值工程》2006,25(9):7-10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范式。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中,逐步建立政府推进、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典型示范、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8,(3):124-13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储国和生产国,稀土产业却处于世界稀土产业链的中低端。为提升中国稀土产业在全球稀土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中国稀土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和发展,必须推动中国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中国稀土企业联盟博弈矩阵,表明中国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要取得成功,主要受到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收益与成本、政府对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支持以及联盟成员间的违约赔偿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政府对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支持和联盟成员间的违约赔偿机制。因此,在推动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过程中,须强化政府对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的规制、加强稀土企业联盟成员间信息沟通与交流、完善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收益分配方式并建立稀土企业联盟合作创新违约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型企业在其主业领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上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被称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其自身因素、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等影响,导致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较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海尔集团产业链融资的基本模式及风险控制思路.通过分析发现,海尔集团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了大客户融资模式及小微企业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总体来看,完善风险预警制度、促进信贷方案多元化、加强产业链内外监督是控制产业链融资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大型企业在其主业领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上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被称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其自身因素、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等影响,导致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较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机制是约束企业粗放型发展、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的政策性措施之一。本文考虑在政府生态补偿政策下,构建近岸海域内中小企业与政府间演变博弈模型及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模式。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否参与生态治理主要受外部规制强度及补偿力度影响,政府对企业监管力度大、补偿额度高更容易促使企业采取治理措施。而中小企业是否积极主动治理污染物主要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与政府的博弈过程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是企业采取积极治理的主要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不足,最主要原因是投资体制不完善,资金渠道来源单一。通过对循环经济投资主体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本文指出循环经济应由政府改革投资体制、企业参与、社会支持,才能解决了循环经济模式下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因此资金筹集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资金筹集渠道的研究以及各种筹集方式的利弊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循环经济应由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才能解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金筹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中阳 《企业导报》2009,(8):125-125
商业银行可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入住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满足其业务发展所需求的各项金融服务,并向这些企业的上下游行业延伸,寻求更多的合作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