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总体上讲,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低碳旅游业态无疑是"十二五"期间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但是,四川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态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十二五"期间,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态任重道远。在"十二五"期间,四川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态,应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五位一体"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目标与着力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总体上讲,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低碳旅游业态无疑是"十二五"期间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但是,四川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态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十二五"期间,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态任重道远。在"十二五"期间,四川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态,应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五位一体"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目标与着力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引入行业内,推动绿色旅游的建设。简要概述了低碳经济及绿色旅游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绿色旅游发展现状,指出了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自驾游风行的今天,我们希望旅游者留下的"足迹"越小越好。本文介绍低碳、碳足迹与旅游业碳足迹相关概念,探讨到景区旅游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计算交通出行减排潜力测算的方法,提出建立低碳旅游理念,改善自驾旅游用车环境,提高汽车运行效率,交通出行减排对策,提高景区森林固碳水平,减少碳足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丽江市旅游产业游客碳足迹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旅游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但目前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对低碳旅游的态度与行为偏差较大。为了探寻低碳旅游这一种新的绿色旅游模式,这里以丽江市旅游产业为依托,通过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五个方面对游客在旅游中所留下的碳足迹进行分析,找出丽江发展低碳旅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低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背景出发,对南澳乡村“红+绿”旅游模式创新实现低碳发展进行研究。南澳拥有丰富的乡村“红+绿”旅游资源,在各种政策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各种机遇和挑战背景下,需要以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红色旅游模式的构建、丰富“红+绿”旅游模式的形式与内涵、拓展低碳红色旅游广阔市场等层面不断创新乡村“红+绿”旅游模式,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牡丹江管理局将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社会体系,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在低碳旅游扩大化的同时,低碳旅游发展的质量要能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在一定的区域条件下,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发展模式。对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对国内外研究低碳旅游发展的各种模式以及国内外对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云南省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农业低碳经济既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任务和切入点,还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使农业从更多地依靠化石能源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太阳能和知识的应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向低碳的回归。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发展林业碳汇等是低碳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载体,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统筹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联动机制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保障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应正确认识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科学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大力完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西有丰富的峡谷旅游资源,无论在数量、品位上都排全国前列。然而,由于峡谷多处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开发和实施中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文章通过总结峡谷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峡谷低碳旅游的优势和必然性,提出低碳化的思路可以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并结合广西靖西通灵大峡谷对低碳旅游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做了说明,以期对国内其他峡谷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选取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作为研究范本,在大众点评、携程等网站搜集有效评价和网络游记,从而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背山森林公园形象感知整体以积极情感为主,其中旅游景观和旅游交通游客满意度较高,而服务水平和景区设施方面有一定提升空间,景区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治理水平,促成景区高质量的低碳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以期从环境政策的角度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低碳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该促进效应为1.16%。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并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次,低碳城市建设所引致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研究结论:应通过持续推进低碳试点政策改革、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措施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环境、能源与发展三者之间矛盾的凸显,主张低污染、高效率、更多使用清洁能源的低碳发展方式已经成全世界的共识。城市作为化石能源的主要消费场所,其低碳式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低碳发展。低碳城市评价研究可以发现低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衡量低碳发展的业绩,从而为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借鉴参考全国性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提出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概念进行综述,并给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一般看法。接着运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公布的低碳城市新标准体系对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进行评估与潜力分析,最后给出长沙发展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涵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社会发展4个一级指标的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 S模型测度2012~2021年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结果显示: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呈现“S”型上升趋势,有阶段性波动特征,后期增速较为缓慢且略有下降。循环发展较为理想,是促进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主动力;绿色发展不稳定、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和低碳发展水平较低是阻碍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为促进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03—2016年2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低碳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增长;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低碳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等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就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签署节能减排协议,倡导低碳经济。全球都处在一个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在发展的氛围中,然而对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低碳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低碳经济的提出为大背景和理论基础,浅析低碳旅游及低碳乡村旅游可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世界多个城市政府以及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本文主要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提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议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各地区不同的碳排放指标,将碳排放量严格控制在各指标范围之内,并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提出将碳排放量放入规划体系之中,实现碳减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体化,进而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倡导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作为沟通旅游者与其他旅游部门之间的桥梁,在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够从营销宣传、产品创新、内部管理等方面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