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除劳动合同的争议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按违纪解除劳动合同,极易引发劳资双方产生对抗情绪。为了使企业切实完善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依劳动法规办事,努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使其不走向仲裁,企业必须规范操作,正确处理好劳动关系。下面归纳出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案例,供企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知 《企业文化》2005,(3):87-88
如何平稳处理员工的劳动关系,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转 制、改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员工劳动权益的重要问 题之一。从目前企业在处理与员工劳动关系所反映出的情况来 看,企业改制转制中,容易引发的劳动争议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 的变更、解除和经济补偿金计算等问题。因此,转制改制企业的 劳动合同管理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既然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标志,那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也就不需要承担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近些年来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前的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强调企业跟员工之间要保持一种更加稳固持久的劳动关系,以利于创建和谐社会。这一变化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作把“恋爱”变成了“婚姻”。新法即将生效,当“恋爱”变成“婚姻”,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应该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5.
毕振洲 《人力资源》2007,(12X):70-71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在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由于某种原因,合同双方或单方当事人提前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可分为协商解除、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等三种情况。在过去的劳动纠纷案件中,员工不顾单位的利益不辞而别,以及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比比皆是,导致了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恶化。然而,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占50%以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也做出了新的规定,加大了用人单位的退工成本。那么用人单位在今后的日常管理中,应当如何未雨绸缪,合法有效地解除劳动合同,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问题呢? 本期我们邀请了长期致力于劳动法律实务与研究的毕振洲律师给大家就如何应对劳动合同解除所引发的争议问题提供专业意见和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一、可以制订农民工简易合同文本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现实中常常发生农民工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合同文本太复杂,十几二十页的劳动合同文本,农民工说“一看就烦”,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所以干脆不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7.
有个别企业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想出各种各样的“损招”,来与《劳动合同法》周旋。一是“拖”。能不签就不签,能晚签就晚签,拖一天是一天:二是“吓”。恐吓员工,也恐吓有关部门。你们如果让我签劳动合同,我就裁员,我就停产;三是“漏”。  相似文献   

8.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即由于用工对象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与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大幅提高,劳动争议发生率逐年攀升,实践中由于劳动合同不规范、不合理导致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不在少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书面化的要求,调岗、调薪、变更劳动合同等均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一旦劳动合同约定不清或者条款设计不合理,将给企业带来无尽的麻烦,那么如何设计一份完备的劳动合同文本及管理制度,从劳动关系建立之初就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呢?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员工是相对于在编的正式员工而言的,他们没有同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确立正式的劳动关系,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待遇,是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劳动和用工制度的不断深化,用工形式逐渐多样化,非正式员工队伍也在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张驰 《人力资源》2009,(24):70-71
转瞬之间,已到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随着各企业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的开始,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劳资矛盾也在一系列考核、结算、续订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升温,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两周年之际,劳动争议案件也如同“甲流”一样,在年底步入高发期。比如,企业将会面临因与员工连续订立二次劳动合同而需签订无固定期合同的问题,也会面临年底前离职员工的年终奖问题,还会面临年休假。加班补休等若无法休完是否可以清零的问题等等。这对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岁末年初的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因此有不少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一直亏损,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出现了一些企业裁减员工的现象,而这些裁减人员的企业,往往忽视了国家和本市对于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有关规定。草率的将企业多余的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由此引起了不少劳动争议。职工对此不服将企业告到劳动仲裁,与企业对簿“公堂”,讨回一个说法。然而败诉的则往往是企业,由此承担法律责任,赔偿损失,恢复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用工管理法规。目前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劳务派遣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与《劳动合同法》不协调的地方。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企业实际,从员工招聘、制定劳动合同条款、拟定劳动报酬、员工培训、岗位变动、完善管理制度、劳务派遣等方面提出对策。提供借鉴通过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上海某公司前总经理王某与该公司"对簿公堂",王某在《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中请求裁决恢复与该公司的劳动关系,并索要解除劳动合同期间的薪资损失。这一劳动仲裁请求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在常见的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案件中,劳动者在被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后,往往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很少遇到员工提出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云帆 《企业与市场》2002,(10):68-68
《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跳槽前30天应告之企业,但现在仍存在着员工想走就走,以致给企业经营造成被动的现象。新出台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违反提前30日或约定的提前通知期要求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也就是说单位可以不给违反规定的个人转档案,不给转走保险关系,不给新单位出具证明等,这就对随意跳槽行为带来了约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条例》)已经实施了半年有余。但还是有不少企业对《劳动合同条例》关于劳动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是否可以终止劳动合同不甚了解,还是以为只要职工是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及以上,企业就不能与其终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7.
在上期的“劳动关系专题”中,我们介绍了关于试用期、变更劳动合同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关系等问题,本期我们继续介绍有关劳动合同管理的其他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用工管理法规.目前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劳务派遣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与<劳动合同法>不协调的地方.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企业实际,从员工招聘、制定劳动合同条款、拟定劳动报酬、员工培训、岗位变动、完善管理制度、劳务派遣等方面提出对策.提供借鉴通过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企业员工身份置换后的劳动关系变更数量大,且情况复杂,迫切需要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推进劳动合同。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仲裁科的同志们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其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监督指导劳动合同的签订。一是审定合同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对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国企业要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环节,强化劳动合同履行环节管理,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