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学的范畴对消费孤立地加以研究。社会学角度对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的非使用价值体现上。马克思、韦伯、凡勃伦等人的研究为消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自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社会学消费理论对中国的消费欲望膨胀的现象做一解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商品使用价值被认为“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经济研究》1980年11期曾发表过我对这种观点的质疑浅见。根据我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历史范畴,它本身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它的自然属性,即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是其与一切物的共性;而它的社会属性,即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其有别于一般物的使用价值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平均利润率下降论”、“比例失调论”和“消费不足论”对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误解,指出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是以社会再生产为视角,把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生产过剩三者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文中还尝试用数学公式重新表达了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  相似文献   

4.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至今,经济危机理论林立,但并没有形成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都能进行合理解释的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文章主张"回到马克思",在其建立的"分工—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逻辑链条上,结合财产权、财政权、货币权的宏观影响,对各种经济危机给出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诠释。马克思认为,分工产生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使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主体上的脱节与失衡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他着重分析了对抗性的分配制度(财产权)如何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从而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文认为在分工高度发展,进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演化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财产权、财政权、货币权的偏袒性政策以及它们的组合,会增强生产与消费失衡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并演绎出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资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主要有十种资本理论,照射和分析这些资本理论,有得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资本资金。把握资本概念时,既要把握其实体又要把握其本质;既要注重其自然属性,又要注重其社会属性;既要看到其一般性又要看到其社会性。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达到了资本理论研究的高峰,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也有可能带来创造效应;在生产使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有可能引起单个企业或部门就业量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挤出效应的比较;在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取决于使用价值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就业增加量、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的比较。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我们在认识、行动和政策上必须坚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前提下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符号消费是鲍德里亚批判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符号消费的出现是以消费社会的崛起和大众媒介的出现为背景的。在当今社会,符号消费表现在生产消费等诸多领域,正确理解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有助于理解当今社会的各种消费表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主要蕴含在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中。卡莱茨基受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有效需求理论。两人都从收入分配角度探析了有效需求问题,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但马克思强调消费需求的不足,特别突出对抗性分配关系对有效需求与经济危机的作用,而卡莱茨基强调投资需求不足是决定总需求和总产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的理论,有这样一种理解:把经济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把它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后来,这种观点不仅被引伸为: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的一般职能,管理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管理的特殊职能,而且还被编入工具书广为流传。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是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这对形成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科学体系,以及对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消费问题的一些深刻分析和经典论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等都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进行的分类、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分析。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得出如下启示:一是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消费;二是要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2.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价值规定有两个基本前提,即“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的社会形式”和“交换必有共通物”,其价值概念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定存在着既排斥使用价值又严格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马克思通过从“社会总劳动”到“社会劳动”的概念替代“化解”了内在矛盾,并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构建起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但事实上,概念替代和劳动二重性仅仅掩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化解它,反而使价值规定更加远离了其现实基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林自新 《生产力研究》2004,26(11):11-12,22
马克思经济学由于其研究目的所限,没有系统的供求理论体系,因而其供求理论没得到很好的研究。其实,马克思在许多地方对供给和需求进行了论述,并认为供给和需求范畴在经济学中是重要的。在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时,应该建立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供求理论体系。马克思对供求的论述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分歧,但新古典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楚永生 《生产力研究》2003,23(5):53-54,68
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包括三个层次 :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内涵的认识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同时也可有效地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解仅局限于《资本论》,结合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货币及资本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劳动”概念是“价值”的核心;货币首先是“社会劳动的代表”,然后才是价值的表现;货币必然要转换为资本;资本追求增殖和无休止的流通、运动的属性,才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普遍的、频繁的交换关系,这才是马克思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交换关系”;也只有这种经常的、有规律的交换行为所实现的价格水平和运动趋势,才会是、同时也必然是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价值”不是实际的、真实的活劳动,只是对社会分工、劳动交换关系和市场运动结果及趋势的一种说明,它是马克思创立的一种认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它表达了马克思对平等的劳动关系的向往,对劳动的尊重和在终极意义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理论界把目光再次投向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危机理论。这些理论完善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使其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理论是在19世纪的理论范式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它深厚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不仅对经济人类学有认识论上的启示意义,而且其经济分析也直接为经济人类学开辟了学科道路。本文以马克思理论从不同方面向经济人类学的进入,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趋向的发展,揭示了经济人类学对马克思理论的差异性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面对国外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和我国不断涌现的消费社会景观,学术界积极探讨消费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分析当今的消费社会现象,客观评价国外的消费社会理论,大胆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国内理论界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还需要学界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