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进一步提高财政存款缴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起对增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理顺人民银行与商收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起着小可低估的作用,基层银行在办理财政性存款收务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希望能引起上级行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规范和明确,从而进一步发挥财政性缴存款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财政缴存款业务作为人民银行的长期固有业务,由于对财政缴存款计付的手续费不合理、金融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人民银行监督不力、补偿标准设计不科学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机构迟缴、少缴、漏缴财政存款现象屡有发生,人民银行对财政缴存款业务监督流于形式,对财政缴存款计付的手续费不合理。因此,应出台《财政存款缴存管理办法》,统一金融机构会计科目及相关报表格式,改进财政缴存款管理模式,加大对财政缴存款的监督、处罚力度,科学合理计付财政缴存款手续费。  相似文献   

3.
张婧 《西部金融》2012,(7):93-96
本文对我国财政性存款概念及其缴存管理的政策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并对金融机构漏缴少缴财政性存款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现行财政性存款管理的风险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改进我国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务院规定,金融机构吸收的财政性存款必须全额划缴人民银行,目前有些基层金融机构为增加一般性存款余额,而采取各种方法规避缴存财政性存款,甚至有些县(市)级财政性缴存款科目余额在报表中反映为零,此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民银行依照《支付结算办法》实施对空头支票出票人的处罚,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程序有着极大的冲突:依《行政处罚法》处罚,人民银行无能为力;依《支付结算办法》处罚,则侵犯相对人的基本权利。这是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法制进步现象的一个反映。为了解决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责与依法处罚的矛盾,应当赋予人民银行有查询、冻结出票人存款的行政强制权,由此,矛盾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财政存款缴存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一项日常业务,现行财政存款缴存管理制度存在缺乏系统性;财政存款缴存方式和操作手续繁琐;财政存款管理手段落后,监督效果不佳等问题。应采取出台(《财政存款缴存管理办法》;改变财政存款缴存方式;前移财政存款监督关口等措施,以改进现存的财政存款缴存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中央银行会计部门要切实履行的职能。其重点是:检查结算制度扫行与管理,帐户与现金管理情况,防范结算风险;强化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缴存、邮储资金管理,防止资金流失;整治会计核算中的假帐、假表、假信息行为。加强会计核算的直实性监督;防范制度风险,重视辖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监督;加强中央银行会计内部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我国《婚姻法》等现行立法明确禁止家庭暴力。然而,现行立法干预模式存在仅注重事后干预、对施暴行为缺乏有效制裁、对受害人欠缺切实可行的救济、家庭暴力界定范围过窄、各有关机构分工不明确、家庭暴力取证难与认定难等问题。我国应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尽快制定防治家庭暴力单行法,积极利用公权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防治家庭暴力应贯彻预防为主、实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综合治理,明确各相关单位或机构的职责,制定具体干预措施和程序。  相似文献   

9.
王永恒  葛青 《西部金融》2009,(11):33-34
自1983年财政缴存款业务开展以来,缴存范围不断调整,但缴存方式、时间和监督管理措施基本没有改变.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财政国库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新业务、新科目的推出和使用,财政缴存款制度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基层央行已难以有效管理财政缴存款业务.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制度,该制度在调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行在依法行使存款准备金的检查监督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基层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建设、征信行业监管、地方信用创建和行业信用建设等多项内容。随着全国信贷征信体系的日益完善,辽宁省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信用信息尚未有效整合,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协调发挥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作用,促进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地方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变迁、形势变化与现状问题、改革路径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地方金融监管从基础逻辑、国际经验与制度变迁的角度上应该回归“监管”理性;由于地方金融监管面临金融科技新挑战、新兴金融新风险、监管调整新格局与风险处置新任务,存在监管法治建设滞后、监管基础设施落后、监管理念工具陈旧以及监管分权协同不足等问题,须从金融与实体、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监管与创新四大关系和制度、技术、组织、方法、协同五个层面重新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因此,应遵循地方金融发展规律与监管改革方向路径,加快地方金融监管法治进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基础设施、转变地方金融监管理念方式与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投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形成了现有的“企业一征信系统一银行”三位一体的融资渠道,但该系统存在的一些缺陷依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回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肯定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投入运用后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作用,分析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指出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应注重展示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通过内部的系统完善及外部的加强监管,助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中存在的法律法规缺失、合作范围狭窄、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立法、扩大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范围、逐步落实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配套措施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银行和资不抵债的银行,中央银行有不同的处置策略:救助或者不救助。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在面临上述两类银行的救助申请时,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框架,对中央银行和申请救助银行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表明:当不救助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时,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救助措施;为了防止资不抵债的银行冒充为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银行“骗取”中央银行的救助,必须建立事后惩罚机制;此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被救助银行加强监管来减小救助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成熟市场体制的需要,应继续深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即: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转变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不断深化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进一步改善中央银行所进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表明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理念由原有的单一监管向多元并重监管转化,标志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法律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仍有必要从明确多元化监管目标、注重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的相互结合、加强对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合作、强化功能监管在整个法律监管中的地位与重视现代监管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更新银行法律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试点的过程中,建立了金融消费者投诉案例数据库,投诉案例来源于辖内金融机构报送的案例、从各种媒体搜集的全国的案例等(本数据库不是完整的全国性的数据库)。从对数据库2010年度的统计分析来看,当前金融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于银行卡、服务收费、存单"变"保单、服务水平、存贷款业务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财政内部监督具有主体特定性、监督对象广泛性、监督方式是围绕财政资金收支运动的资金信息流进行监督等特征。目前财政监督制度存在着监督目的模糊不清、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督基础制度薄弱、监督执法机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等主要问题。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监督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的财政运行机制、体现财政管理特色的资金流转控制机制、强化跟踪预警和问责的财政安全保障机制以及权责一致、协调运行、体现效能的监督工作机制。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建立以资金流控制为主的内部监督和以分权制衡控制为特征的内部监督两种模式,实现财政相关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建立与专职监督机构的良好协作机制,重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0.
监管部门和农村金融机构群体构成博弈的参与方,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二者通过渐进学习和调整形成演化稳定策略。基于演化结果的稳定性、趋势性和影响因素,针对农村金融监管的现状,必须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机构违规的惩罚力度,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的技术水平,强化监管部门的奖励强度和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