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信息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市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数字网络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化进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早已启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他城市和地区也逐渐认识到数字区域工程的紧迫性.许多省、市也都将"数字省"、"数字城市"建设提到了发展议程上来,一股新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浪潮正席卷而来.  相似文献   

2.
进入信息社会的21世纪,以"3S"作为技术基础和核心的"数字城市"正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城市"是将真实城市以地理位置及其相关关系为基础而组成数字化的信息框架,并在框架内嵌入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总称,提供快速、准确、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城市中各方面的信息。由于它与空间数据有关,数据量又大,使人感到比一般的信息系统要复杂得多。城市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水资源建设,人才建设,数字化建设,历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数字城市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信息资源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文章从数字城市总体框架来审视数字城市的资源组成,并且探讨在数字城市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内涵与框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柳钦 《中国市场》2010,(42):51-61
"数字城市"作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的是一种世界潮流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它不再是一个技术性概念,而是现代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新城市形态。本文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并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立平 《消费导刊》2009,(14):214-214
网络经济的到来使互联网成为新世纪国人关注的热点,而数字城市则无疑又是热点中的焦点。为推动这一课题向纵深发展,本文现对数字城市的涵义、内容、体系、建设步骤、指导原则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中国无线"造城"运动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影响中国"无线数字城市"建设的进程。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被列入"十大无线数字城市计划"的城市在2008年已经基本完成基站、热点接入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进入以全面覆盖和应用为重点的二期、三期工程。与此同时,在通信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一大批二、三线城市也开始了以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无线数字城市"项目。  相似文献   

7.
王宇 《中国市场》2012,(6):73-74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都对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数字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现代测绘技术的支撑,这对于测绘技术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和机遇。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的概念,根据徐州市的特点,对徐州市"数字城市"的整体构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给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2016,(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也极大的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在新时期,要想真正的实现工业新型化、城镇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国城镇发展,下面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础测绘是城市测绘中的一种基础测量方式,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数字城市建设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它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集。本文就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数字地球",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城市将促进政务、经济、城市管理以及公众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缔造一个崭新的城市文明,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数字鸿沟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现象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如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较大、信息素养差距较大、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地区统筹、城乡统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切实降低初装费用和上网费用。数字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必将成为我国城市系统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关于电子商务与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城市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城市的一个重要发面,其发展必将对数字化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有效整合城市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建立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部门、行业提供信息的集成、分发、共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本文以“数字济宁”为例阐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概况,市场需求及产业前景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逻辑层次、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目的是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城市及其系统架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带动周边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营城市理念的实质扩展,我国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建立并完善与之协调的国民经济信息系统,实现城市数字化,对于城市的公共管理、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和城市经济动员是非常有效的。本文对数字城市、数字社区与数字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数字城市架构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字城市”是当今信息化建设的热门话题,许多城市都以“数字城市”为旗帜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阐述了“数字武汉”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论述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介绍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政务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11—2018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从技术、制度和人三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且这种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城市等级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中的数字化程度提升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小;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效应和创新环境效应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人才集聚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基于此,从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正外部性、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角度提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葛璇 《中国商论》2023,(24):56-62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存在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非线性影响假设,利用2008—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政府干预程度两条路径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非线性影响,且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干预程度能够强化这一效果;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干预程度的间接驱动作用、制定差异化城市经济韧性发展规划等相关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建  向铃 《中国市场》2023,(32):1-7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占领数字经济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基于数字经济理论、经济竞争力理论和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构建研究概念模型;根据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出各城市经济竞争力,参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推算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线性回归分析证实数字经济水平对地区经济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优势明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是顺应全球低碳转型、推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4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算数字经济和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2)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推动作用明显高于非一、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3)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城市蔓延、降低碳排放和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于我国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4)数字经济对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呈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应大力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强化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