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主销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带来重大影响,对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农发行应制订对策,顺应改革潮流,支持改革发展。我谈几点看法,供探讨。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特点1.收购主体多元化外地收购、个体收购、委托收购、加工企业直接参与收购等多种收购主体进入粮食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冲击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地位。2.收购资金来源多样化市场化后,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资金不再是农发行统包,出现企业自筹、委托单位预付、财政借款、向职工集资等多种资金筹措形式。3.收购定价市场…  相似文献   

2.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的新形势下,粮食定购任务被取消,收购资金难保证,以往靠库存赚取补贴的日子也将成为过去。面对激烈地市场竞争,粮食购销企业今后的路子如何去走,如何使其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笔沿着莱州市粮食购销企业所走过的路进行了大量探讨。  相似文献   

3.
《齐鲁粮食》2003,(3):26-27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当前粮食主销区要加快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主产区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作为粮食主产区,如何应对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的“三老”问题和企业经营模式,一直是困扰粮食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四川省泸州市在改革中探索前进,成功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他们的改革,被人们称为“泸州模式”。泸州市从2002年1月1目起,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泸州市粮食、财政、农发行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粮改中各种矛盾和困难,探索出了一条产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实践证明:改革后粮食市场平稳,粮价逐步回升,没有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盈利;老粮库…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开始,广西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区粮食政策的重大调整,多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经营的状况将不复存在,国有粮食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围绕国有粮食企业购、销、存三个环节发放政策性贷款的格局也随之变化,如果农发行的贷款发放与管理不作调整,业务不可避免地发生萎缩。因此,农发行的业务从政策性向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并存发展是一种趋势。这就要求各级农发行,除了服务好政策性业务如储备粮的收购、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采购等之外…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批准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举措,将有力地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深化改革,同时对粮食信贷政策带来重大影响。农发行如何适应这一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信贷管理政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强化监管,改进服务,支持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信贷的影响(一)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影响一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收购和财政补贴的政策优势不复存在。随着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和收购方式的多样化,粮食购销企业将面临分化。二是随着储备粮垂…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决定在粮食主销区放开粮食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改革,是以省一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的。然而,主销区省份中,亦有重点产粮县,在这些地方,“三项政策”不再继续实行,农业发展银行也不再按保护价收购贷款方式提供收购资金。尽管农业发展银行仍然与粮食购销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条件地提供一些收购资金,但其本质已经由政策性业务转化为市场化运作。因此,研究放开省份重点粮产区购销企业的收购资金如何解决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收购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购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2002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伴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江苏省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的第二年,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新的形势必然引发粮食收购的新变化。现结合丰县粮食收购的情况,浅析粮食收购市场化新形势下粮食收购的特点及对策。一、特点(一)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份额缩小。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放开的转轨期,“天下粮仓”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诸侯争霸”的格局。据调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凭着在资金、技术、仓储等的优势,仍能占到60%的市场份额,但较过去大大缩小。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粮食流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收购难把握、销售难操作、资金难解决。现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政策,谈点个人见解。一、问题及成因1.“赚钱的粮没收到,收到的粮赚不了钱”南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意味着早籼稻收购市场的放开,而中、晚稻仍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使得粮食购销企业难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放开了的品种收购资金被管死”。早籼稻放开收购后,收购价格由市场形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只要能购得进销得出,必然有利润。…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决定在粮食主销区放开粮食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改革,是以省一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的。主销区的省份,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的地、市和重点产粮县。在这些地方,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以后,粮食主产省份可以享受的“三项政策”不再继续实行,农业发展银行也不再按保护价收购贷款方式捉供收购资金。尽管农业发展银行仍然与粮食购销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条件地提供~些收购资金,们其小质已经由政策性业务转化为市场化运作。因此,回顾和研究放开省份重点粮产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如何解决购销企业的收购资金的问题,显得十分现实和必要。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即将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究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国家对粮食的垄断收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按市场需求组织粮食生产,由市场来调节粮食余缺。这一改革,将对原有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理论基础和贷款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市场机制替代了“三项政策”;市场风险替代了政策风险;收购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粮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发生变化;农发行贷款利息的收回不能再完全依靠于国家贴补,而要依赖于企业的经营效益。这些变化,必将导致贷款决策的主要依据将是市场效益,而不再完全是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广西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决定从2002年起,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基本内容包括: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购销价格,即“一取消两放开”。这项改革标志着广西粮食流通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新旧粮食体制转换和更迭的发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符合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因而,其影响力和作用力之深广和积极是显而易见的。要实现既定改革目标,广西具备相当的基础和优势,其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需要牢牢把握并付…  相似文献   

13.
放开粮食市场,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完全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其经营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农发行信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加快信贷服务体系建设是农发行面临的重要任务。市场化改革加速购销企业经营行为变革2002年4月1日,湖南省怀化市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粮食企业自主购销,独立承担经营风险。为了划分新老财务责任,有6个县市对执行保护价政策时收购的粮食,依据市场行情一次性买断,出库定价与存货成本之差额由财政承诺予以消化,挂账本金产生的利息也由财政负担。买断库存以后,粮食周转库存由企业自主经营,企业行…  相似文献   

14.
粮食购销市场化是我国农村流通体制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 ,农发行作为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主体 ,无疑要直接面对和承受这一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具体的讲 ,这种影响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后 ,农发行的市场定位必须作出重大调整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经营管理受到国家政策的极大制约。过去农发行以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主 ,但实质上“粮棉油收购银行”的市场定位已远远难以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的需要。目前 ,基层行的一些干部职工担心农发行会被撤销 ,对农发行今后的前途深感迷茫。因此 ,随着经营…  相似文献   

15.
产区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经营起步的条件有太多的缺损,粮食市场经营举步维艰。一、资产负债率高国有粮食企业由于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意志,经营粮食商品,形成了依赖银行贷款的高负债局面。这几年,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加快。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性质亦从政策性贷款资金供应转向商业性贷款资金供应,对粮食企业的收购贷款方式也由敞开保证供应收购资金走向“以销、以效”逐笔核贷。一般来说,银行商业性贷款要求企业要有较好的资产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要求在80%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00%。而现在处在经营转轨时期的国有粮食…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推行的“以放开粮食生产,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购销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要求加强市场调控,确保粮食供需平衡”为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继“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之后,粮食流通体制又一深层次的重大改革,粮食主销区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尤如一把双刃剑:既给粮食主产区的深化改革以新的启迪和推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惑和影响:一是广大农农民心理失落,种粮积极性难以稳定,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得悉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信息后说:过去种粮国家收,贷款国家给,歉收国家补,困难国家帮。现在国家粮食多了,不管我们农民了,市场价格好,农民得不到益,市场价格低,手中有粮还得卖。算来算去,到头来吃亏的始终是种田卖粮的人。不少农民表示只种够自己一家人吃的人口粮田,多余土地要私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要私任其抛荒。二是取消粮食定购,粮食供销平衡难以确保。国家和地区目前粮食供销之间的平衡,主要靠定购来进行宏观调整,定购取消后,这个宏观调控的职责应由谁来承担,又该怎样进行承担。三是金融部门紧缩贷款,粮食企业经营难以开展,过去粮食部门政策好,靠山硬,银行敢于大量贷款。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一方面国家不再给予专项资金优惠,另一方面由于粮食企业的不景气,银行不肯给予贷款。因此,粮食企业经营难以开展。四是放开粮食市场,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难以保持,放开购销市场和加强市场调控是极其矛盾的事,过去在粮食收购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放开部分粮食销售市场时,粮食市场就极难管理,现在收购市场开了,多头收购,多元经营,粮食部门失去了粮食购销方面的任何优势,自然也就无主渠道作用可谈,通过主渠道来调控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上述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在粮食购体制深化改革中,逐步得以克服和解决,有的则需要采取更多相应的配套措施,不断完善改革内容,明确职责,权限,才能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于涛 《齐鲁粮食》2006,(6):36-37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2002年5月1日起,全面进入了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阶段,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实现持续发展,成为各级粮食部门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三年来,莱西市粮食局采取扎实推进的原则,积极深化改革,取得了改革与经营“双赢”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已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的收购和价格已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想在这一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自身的改革力度。 一.政企分开,变紧密型包办为宽松型管理。1998年深化粮食流  相似文献   

19.
浅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市场化”转轨。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随着出现了“卖粮难”、“地区…  相似文献   

20.
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福建、上海等8个粮食主销省市先后放开收购、放开粮价、放开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这无疑将会对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强对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研究,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是主产区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笔意就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给粮食主产区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之策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