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就业转移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针对加入WTO后对我国乡镇企业所带来的冲击的问题基础上,就农民就业促进城镇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划。从目前情况看,辽宁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收玉增长速度缓慢甚至连续两年下降,地区间,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恩格尔系数仍高于50%,农村市场启而不动,激而不活。我们认为,农产品产量大幅波动,乡镇企业拉动能力减弱,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5个直接原因。到2005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的目标,应做好以下8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强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施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3.
农民就业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富余人员的能力已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虽然农业亟待深层次开发,但劳动力的引入却为有文化技术的城市下岗人员提供了机遇,因此对农民就业极为不利。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呈必然趋势,对农民工的出路应作以下考虑:(1)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努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尚方 《企业家天地》2013,(12):16-17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的第一个特征,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即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个特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即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第三个特征,城镇化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农民从乡村进入城市,要接受城市文明,接受城市生活的方式,所以城镇化是城市文明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相对过剩 ,农业收益下降 ,农民增产不增收。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 ,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畜牧养殖业 ,使粮食转化增值 ;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  相似文献   

7.
农民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和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谈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可以采取农民工进城、进入乡镇企业等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途径,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收益下降,也有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保护程度低、农民负担过重、非农就业萎缩、非农收入减少等问题。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为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人口质量、市场等。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仅靠农业增产、增效既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用也不大。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多模式推进城镇化发展。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民、农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民收入呈现以工资性为主的生产性收入增收明显,非生产性收入略快于生产性收入增长的特点。农民增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内部差距较大、劳动力就业技能较低等。为此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沟域经济,创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平台;加大就业转移力度,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一系列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上海出台了系列农民就业促进政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的农民就业促进政策还存在协同问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文章在对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988—2009年安徽省数据,分析了二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稳步增加,规模逐渐加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效果显著,对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农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完善了农业家庭承包的经营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与农户经营互荣共存。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城市居民住房和非农用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国家对农业用地的征用量逐年增多。由于国家征地机制的不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权益补偿不到位,致使失地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诸多困难,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影响非常复杂和深远。因此,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推进镇域经济高位崛起——镇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的城乡经济差别、区域经济差别和阶层收入差别,使得"镇域经济"成为继"三农"、"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之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又一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新领域。推动镇域经济的高位崛起,必须通过实施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民营化、融资形式多元化、经济组织企业化、镇域环境生态化、镇域民众知识化等多元化、整合性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特色化、园区化、集群化、科技化和品牌化的镇域经济重点产业,并强化镇域产业的品牌文化取向及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加。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合理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收益资金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土地收益的来源,发现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失衡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寻找改善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社会权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收益、就业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让失地农民参入分享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分享城乡之间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兼顾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国家应尽早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政策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平等的就业权利;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环境;全面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农民福利改进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函数,分析政府在新农保中的投入、政府构建的新农保制度、农民收入、农民对养老保险模式的偏好以及农民参保后的收益水平是如何影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并在此基础上以宝鸡模式为例,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作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机理,最后,依据合作思想提出了促进新农保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