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族语言文字是满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表明,满语如今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保护满族语言文字必要性在于:增进民族认同感、传承满族文化等;紧迫性在于:精通满语者由不足20人迅速向个位数转变而且这一情况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各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了解黑龙江地域文化在社会大众中的社会认同情况,是开展黑龙江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当前社会大众对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社会认同情况展开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可以把握社会对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认同情况,进而寻求未来开展黑龙江地域文化有效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转向"视阈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是社会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文化背景推动黑龙江发掘、 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就对外宣翻译的质量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例,分析"文化转型"与外宣翻译之间的关系、 外宣翻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要凸显;采用音译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适度以及要加强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翻译既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现华夏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且地方特色突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是强化黑龙江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措施.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出发,旨在研讨提升非遗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阐明了黑龙江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欠缺之处及形成的缘由,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性又有共识变异性,在各种文化跨界互动、相互交流融合、互为影响中,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多元性、国际性等特点.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民族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失衡、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等困境,借助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往的地理区位和跨界族缘优势,指出中俄跨界民族文化发展的困境破解机制为内源式发展,并提出"重视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互动教育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引领民族文化传承主方向""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巩固民族文化传承主阵地""强调社区教育的辅助力量,促进中俄毗邻地区的文教互动"等建议,为中俄跨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助推中俄边境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富有成效,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黑龙江经济振兴。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优良品质、信誉的标志,是黑龙江形象和文化的代表符号,有助于黑龙江特色产业形成和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存在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质量监督管理缺乏规制。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执法监督力度,健全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统一行政审查制度,加强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性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化背景考察法,以满语词汇"sacima"为载体,简要介绍了"sacima"的词汇结构、语义含义及发展变迁.通过考察"sacima"相关的满语饮食词汇,对清代满族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探讨,多角度呈现了满族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文化特点."sacima"的文化含义是:反映了满族的饮食习惯,反映了满族的经济社会变迁,反映了满族的经济社会变迁,反映了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sacima"文化语义及影响,主要在于丰富了满语词汇,丰富了满族饮食文化,丰富了满族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8.
濒危档案抢救性保护指的是对已存在损坏现象,但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展的保护工作。这些保护工作具体包含抢救性保护的方案、信息平台、修复方法标准等。工程化管理是档案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工作流程、验收与评估、培训及资质认证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形成全方位的档案保护管理模式,进而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濒临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经济社会的进步、政府管理职能的缺失以及少数民族自身意识淡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日趋减少,非物质文化也面临危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要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在2002年9月达成了"2004年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阿穆尔河)旅游资源"的协议,对黑龙江沿岸的旅游资源进行建设与开发,这是中俄两国旅游业合作的一个大好契机,也是黑龙江省的旅游业走向俄罗斯市场的绝佳之策.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文化的基本构成与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体,在它的文化深层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开拓性与保守性、兼容性与被动性、多极性与变异性的"两极相通"特征.克服因循守旧的保守性,丰富和发扬开拓性;摆脱无所作为的被动性,进一步发展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在文化多极性的基础上发挥黑龙江文化特有的变异性优势,是实现黑龙江文化新的整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晚清黑龙江沿岸的“合法”中俄贸易始于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从1858年至1911年,晚清黑龙江沿岸的中俄贸易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发生和缓慢发展时期(1858年-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快速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03年)、继续发展时期(1903年-1911年)。晚清黑龙江沿岸中俄贸易的发展特点为:俄国始终处于入超地位;双方贸易始终是发展的;双方都是获利的,但俄方获利颇多。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发挥黑龙江省的自然优势,既能够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促进黑龙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又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目前,针对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存在品牌口碑影响力较弱等问题,应挖掘特色文化,整合冰雪资源、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冰雪文化品牌等.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视域下黑龙江人口较少世居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 是一部专门分析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矛盾,追寻少数民族文化消亡和濒危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以及研究如何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专著.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沿岸地区(苏境)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学术界加强了对黑龙江沿岸古代文化遗存的考察与研究,其中亦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两位:一位是已故的苏联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1908~1981年),另一位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考古学家А·П·杰列维扬科。他们的有关主要著作有:奥克拉德尼科夫院士的《阿穆尔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载《古代西伯利亚》,乌兰乌德,1964年版);杰列维扬科通讯院士的《阿穆尔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载《古代西伯利亚》,乌兰乌德,1964年版)、《阿穆尔河中游的诺沃彼德罗夫卡文化(石片文化)》(载《苏联考  相似文献   

16.
邹向前 《理论观察》2004,(4):133-134
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的保护利用,采取生态技术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实现人工整治向天然保护的转变,打造金文化与西部原始荒野鞍景观的品牌,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濒危境地,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力度已刻不容缓;因保护意识、法令法规的完善程度的差异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困难。应采取政府主导、人才培养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编辑部:《中国老区建设》第九期登载的赤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抢救性保护革命历史遗址喀喇沁旗大石棚的请示,引起了的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赤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安排相关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勘验调研,并与东局子村两委进行了座谈,对抢救性保护革命历史遗址喀喇沁旗大石棚提出了可行意见,目前,这些抢救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面临生存空间丧失的危机,其蕴含的民族性、工艺性、生产性元素逐渐被现代文化所销蚀。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致力于"活态传承",相对于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更具科学性和主动性,能够保证非遗传承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则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由于异常火暴,倍受旅游开发商青睐。开发满族民族文化旅游利于文化传承。阿城、双城和五常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思路是:扭住满文化主线,一、抢救满语文,启动中小学满语文教育;二、赶超兄弟省份,成立满族自治地方,整合文化旅游;三、彰显人类发祥地风采,打造寻根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