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定比特币不是我国的货币,只是一种互联网虚拟商品,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进行买卖。本文通过分析比特币的本质和原理,回溯创立者的初衷,发现比特币本质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系统",其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更是包含了"数字化信用"的概念,与"传统信用"相比,"数字化信用"更符合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用"和新型"互联网支付系统"必将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比特币是一种纯P2P的虚拟货币,能够满足去中心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速度、预估货币流通总量、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需求。比特币基本上具有货币的功能,拥有货币的部分属性,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货币。它未来能否过渡为真正货币取决于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对一整套机制所营造的信心。本文分析了比特币能够成为真正货币必须克服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涉及经济、互联网金融、法律、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等领域。最后提出比特币作为一种全新的无政府虚拟货币,一场数字货币的革新,代表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思潮,具备一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3.
虚拟货币的快速发展伴生了大量的虚拟货币支付产品和服务,如钱包提供商、虚拟货币支付处理、比特币ATM等,但这些支付产品和服务也潜存了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本文基于国际上对虚拟货币反洗钱的监管实践,并重点分析研究FATF对虚拟货币支付产品和服务的反洗钱工作指引,为我国虚拟货币反洗钱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吴奇蒙 《时代金融》2014,(7X):10-10
本文以比特币为例,探讨虚拟货币的产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借鉴意义。从比特币的设计初衷着手,列举目前比特币讨论最为激烈的去中心化、缓解通胀、匿名性及巨大风险等特性,分析比特币的发展过程和性质演变,以此探讨比特币开发本身的创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比特币为例,探讨虚拟货币的产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借鉴意义。从比特币的设计初衷着手,列举目前比特币讨论最为激烈的去中心化、缓解通胀、匿名性及巨大风险等特性,分析比特币的发展过程和性质演变,以此探讨比特币开发本身的创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比特币作为网络的虚拟货币,交易规模虽小,但其创新的模式及影响力足以引起各国监管层的关注,监管层必须跟踪其发展态势,防止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根据美国银行、美银美林货币分析师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比特币单个价格已早达1300美元。近年来,比特币发展迅速,在我国也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9,(6):51-52
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代表币种,在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虚拟货币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高度的风险性。通过对比特币的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的分析,本文认为虚拟货币市场存在种种缺陷,投资者需要谨慎入市。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四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界定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但对比特币非货币属性的认识不应限于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这么两点。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还应包括:缺乏货币应具备的必要信用基础、未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购买力的确定不具有合理性,缺乏货币资产必需的安全保障等这几点。  相似文献   

9.
杨涛 《时代金融》2014,(1Z):93-94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四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界定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但对比特币非货币属性的认识不应限于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这么两点。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还应包括:缺乏货币应具备的必要信用基础、未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购买力的确定不具有合理性,缺乏货币资产必需的安全保障等这几点。  相似文献   

10.
刘锷 《金融博览》2021,(24):90-91
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炒作活动频繁,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比特币产量减半、流动性挖矿、美联储货币超发引发对美元贬值担忧等因素叠加的影响,一些机构借机重仓和炒作虚拟货币,使得虚拟货币价格在2021年急速增长,金融风险高度集聚. 虚拟货币的便捷、隐匿、可兑换、不可操控等特点,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转移资产的渠道,成为洗钱的工具,虚拟货币领域潜在的风险日益加剧,对金融监管尤其是反洗钱监管的全面性、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技术和金融创新对美国社会造成冲击,挑战现有规则和既有认识。2012年以来,美国通过加强比特币风险评估,建立财政部、国税局、证监会各司其职的监管体系,搭建涵盖兑换、使用、纳税等环节的分层次监测体系,强化对虚拟货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教育,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初步构建起较为健全的虚拟货币评估、监测和监管体系,对我国加强比特币监管及类似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风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新江 《理财》2014,(1):28-29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虚拟货币比特币(Bitcoin)最近变得火热而且疯狂.就像坐上了过山车,疯狂上涨又急速下跌。  相似文献   

13.
比特币(BitCoin,BTC)是一种开源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虚拟货币",比特币不是由中央银行或政府创造的"货币",它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通过一系列复杂算法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挖掘(Mining)。随着"比特币"的价格逐步走高,原本只存属在网络上的一种虚拟商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某些机构和个人借机大肆炒作比特币及相关产品。本文通过对比特币原型及原理的解析,剖析比特币在挖掘、支付交易、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比特币是网络技术发展下的新兴产物,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匿名性、去中心化、总量固定等特性引起大家的热议,对后期比特币市场有"看空"也存在着"看多"。本文把比特币与人民币的差异性作为切入点,分析二者在性质、内容、效果、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和所传递出的信号,利用货币理论探讨比特币对人民币为主导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最后得到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监管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拥有独特技术属性的新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因其完全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脱颖而出。不同于其他货币,比特币不属于任何国家和任何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也正是因此,比特币引发了许多非法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金融秩序,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及投资风险等问题。本文针对近期全球爆发的电脑勒索病毒事件进行分析,并对其解锁方式——比特币支付做出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10日,随着与美元兑换率达到1:266美元,使比特币这一电子虚拟货币一下子引起了现实世界的关注。本文梳理了比特币的由来和设计,深入分析了比特币的特点和属性;比特币经过几年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当前其法律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社会各界是见仁见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比特币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和可靠的技术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它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比特币从2009年诞生已运行了5年时间。本文对比特币的发行、交易、确认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比特币对现实货币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比特币系统目前并不完善,而且毕竟基本只有少数极客在追捧和使用,即使比特币汇率飙升或骤跣其对现实货币体系所造成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比特币所提出的去中。化的P2P网络虚拟货币思想的确是极具创新思想,对未来货币电子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叫停支付宝等虚拟信用卡支付服务,4月25日,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r.Cox宣告破产,与此同时,央行再次发出了禁止比特币交易的最后通牒。这再一次凸显了电子货币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最主要的金融工具之一所蕴藏的内在风险不容小觑。电子货币从其诞生以来,就对传统货币政策、货币理论带来了挑战,对货币供给、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监管、银行信贷投放甚至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状态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电子货币发行及其交易与银行信贷之间的长期动态发展关系,试图为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加强电子货币监管引导银行信贷投放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央行联合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工信部等五部门在2013年12月5日下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给目前国内大热的比特币交易“降温”。央行在该通知中称比特币不是货币,只是一种虚拟商品,此外,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5日,5部委联合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认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其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通知》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