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丹 《中国外资》2010,(10):106-106,108
本文分别从“组织变革假说”与“私人信息假说”出发,对MBO之所发生,MBO后企业的绩效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后文结合中国MBO现实,分析了以MBO作为股权激励机制、通过MBO实现国有股减持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
MBO第二波     
让恺撒的归恺撒,MBO亦不能免俗.作为经济现象个案(新浪成功MBo和财经"失足"MBO),能否成为中国MBO史上的第二波,很难明鉴,但我们不妨回望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即MBO)由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首次发现。随着MBO理论的发展,MBO被广泛应用,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实行MBO不仅有利于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且能够使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公司制定长期发展计划,提高企业的业绩。MBO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当前,以"企业全员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的方式对企业国有股权的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MBO的研究进展,其次,论述MBO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最后,从国内外MBO的发展吸取经验,对MBO今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环境和背景不同,我国的MBO与西方的MBO存在本质区别.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出发,从设立MBO收购主体、客体、融资、收购定价、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现状.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应当停止上市公司MBO和各种曲线MBO.  相似文献   

5.
李新 《国际融资》2005,(1):48-49
从1999年6月上市公司"粤美"的首次实施MBO开始,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进行了MBO。这些MBO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产权调整型。主要是国有上市公司通过实行MBO,实现产权结构调整,增加管理层股权比例等。如大众科创、大众交通、洞庭水殖、胜利股份、强生集团、TCL等。二是产权界定型。主要涉及由民营及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他们为明确产权关系而实行MBO,代表性的案例有:粤美。三是产业调整型。产业多元化的集团在进行战略调整时,将部分资产(如非核心业务的资产)剥离,即将子公司以MBO方式出售变现。比较典型的有:江苏吴中(600200)、深华强(000062)等多是通过母公司改制"瘦身"来实施上市公司MBO。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分析——武昌鱼集团MBO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被业界所公认的我国MBO案例之一武昌鱼重组事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武昌鱼重组事件的MB0之说值得怀疑.然后通过对武昌鱼重组之后的经营业绩的比较研究及其间所进行相关资本运作行为的分析,指出了武昌鱼"MBO"后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信息披露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作为一种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激励制度的有效方式,其信息披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粤美的"MBO信息披露的案例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3年初,财政部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一时间,关于该话题的讨论褒贬不一:是管理层收购本身存在理论缺陷,还是其操作过程不当,因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理论界及实务界各抒己见,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客观地讲,管理层收购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带来的变革是深远的.但目前关键的问题是MBO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及当前MBO实践中的不透明、不规范因素的存在,对MBO产生质疑"无可厚非".本文试从激励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探询我国企业实施MBO的理论依据,以求为今后MBO的解禁及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寻找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金融双语     
MBO亟须规范 MBO(Management Buying Out)意为管理层收购,即公司的董事和高管购买本公司所有或部分股权的行为.作为一种实现产权多样化的途径,近年来MBO在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被采用.然而,郎咸平教授去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某些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实施不规范的MBO进行曝光,引发了国内对于MBO问题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0.
制度缺失环境下MBO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9月28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2004年2月1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并购重组的方式之一,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亦成为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我国MBO的方式、定价、收购资金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都给予过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对我国实施MBO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国内有关MBO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定性的分析,只有少数学者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有关MBO的问题,对于MBO的绩效进行定量分析的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环境尚不健全,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MBO在我国发生了重大变异,一些地方借MBO加速变卖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如果不尽快廓清MBO概念,规范MBO行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经济控制力甚至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可能形成灾难性冲击.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MBO)在西方国家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企业购并方式,从理论上分析MBO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者激励不足和管理者约束软化等方面问题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实行MBO的可行性.主张在实践中去解决如定价、融资、以及MBO后公司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现代的金融心理学对古典的标准金融学构成了全面挑战,这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从理性主义转向准理性主义,如作为经济学理论家的凯恩斯的"空中楼阁假说"对"稳固基础假说"的挑战;实证研究层面,从逻辑实证主义转向经验实证主义,如作为实验心理学家的卡尼曼的"累积前景假说"对"预期效用假说"的挑战;实践研究层面,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如作为投资基金经理的索罗斯的"反身性市场假说"对"有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MBO MBO是Management Buyout的英文缩写,意思是"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经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的一种行为.简言之,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购买其它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股份,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理财》2005,(2):14-16
"谁为收购主体"这个题目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莫名其妙:MBO不就是管理层收购吗?那么,收购的主体当然是管理层,还需要设立什么收购主体吗? 其实,管理层收购并不是管理者个人收购,虽然国内外MBO案例中,管理者以个人身份收购其所服务的公司也不乏其例,但多数管理层仍然是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即SPC公司)来实现MBO的. 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其收购主体的设立通常有以下四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改进的基本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管理层收购(MBO)这一事件是否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事件在MBO实施前后各一年没有引发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与我国MBO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是高度相关的,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MBO过程是规范和透明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MBO比较     
MBO(管理者收购)在中国已经悄悄发生嬗变,具体来讲,中国的MBO与西方的MBO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动机不同西方实施MBO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降低代理成本.西方的MBO常常意味着高杠杆安排,其相关利息一般在所得税前支付,因此公司可享受税收效应.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一种新潮流,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国内上市公司MBO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国外发展成熟的MBO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应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特点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MBO企盼     
一直在中国企业界和相关部门中争论得沸沸扬扬的MBO问题,随着2004年年底国资委的明确表态而告一段落.国资委负责人明确表示:MBO不是要禁止,而是要规范.国资委将对MBO制定法律法规,大型企业不能搞MBO,一些中小企业的探索要区别对待,且必须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之后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20.
寿险业的竞争是否影响稳定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课题.理论界存在"竞争-脆弱假说"和"竞争-稳定假说"两种对立的假说.本文用2003-2007年中国38家寿险公司的数据,以Boone指数衡量竞争程度,以Z指数衡量稳定程度,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检验了寿险公司的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寿险公司的整体稳定性随竞争程度的提高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