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分别从"组织变革假说"与"私人信息假说"出发,对MBO之所发生、MBO后企业的绩效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后文结合中国MBO现实,分析了以MBO作为股权激励机制、通过MBO实现国有股减持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
《理财》2005,(2):17-19
如果说在“十六大”以前,中国的MBO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那么,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后,MBO作为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一种激励模式,在政策方面已经名正言顺了。但是,MBO依然面临着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6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MBO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MBO对经营性现金流产生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对其余财务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导致MBO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缺陷诱使管理层追求“制度性套利空间”的动因强化,MB0部分收购模式的固有缺陷引发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恶化,以及MBO制度约束导致管理层行为扭曲。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中管理层收购(MBO)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屡见不鲜。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公开”的管理层收购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者试就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作一探讨。一、 MBO的含义及其在企业中的运用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  相似文献   

5.
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MBO是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的重要方式,而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MBO以来,因其造成新的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备受争议。本文对MBO“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实施混合型MBO模式及合理确定MBO的有效边界,以此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控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双汇MBO之辨     
《投资与合作》2006,(7):70-71
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影响政策制定者的决策。2004年开始的“MBO治理风暴”,使大批上市公司高管落马。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上市公司伊利股份的MBO。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使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去收购自己管理的上市公司。伊利股份的管理层通过金信信托的平台间接实现“MBO”目的。第一步:自营收购,股份性质变更。第二步:委托理财,国债回购。第三步:自营投资变信托投资,实施变相“MBO”。  相似文献   

7.
韩薪雨 《中国外资》2008,(5):136-137
本文从西方MBO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入手,说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管理层收购相对成熟,而相对于西方,我国管理层收购在实施环境、融资方式、定价机制和利益获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探索和规范。最后指出了MBO的两个核心问题——“定价”和“融资”。  相似文献   

8.
《理财》2005,(2):6-9
李荣融:必须纠正MBO中的违规问题;李毅中:叫停MBO是因为其缺乏公平性;尹中余:国资委无权禁止企业搞MBO;郎咸平:警惕国资被“合法剥削”;李兆熙:管理人员持股不等同于“MBO”……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关联交易的角度,对公司管理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MBO)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PBO)以后的“隧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收购发生以后都可能产生“隧道效应”,但证据尚不够充分。另外,MBO公司比PBO公司显示出更大的产生隧道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限制、鼓励还是规范?——当前我国MBO发展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明华 《新金融》2006,(3):15-17
本文认为,对于当前我国MBO,既不宜盲目鼓励,也不应封杀限制。不宜盲目鼓励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大规模进行MBO的条件不成熟;不应封杀限制的理由在于,MBO对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MBO应当规范发展。规范我国MBO发展,既要为正常的MBO“松绑”,也要堵塞MBO的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11.
周程 《国际融资》2003,(10):18-26
5年前,沈阳的姜天恩在沈阳轻工局的主持下取得了“双喜”压力锅制造公司61%的股权,这也许是他在中国第一个吃MBO这只螃蟹的人。 2年前,粤美的公司通过MBO方式,使公司管理层及工会持有10761万股权并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恐怕是在中国吃MBO这只螃蟹最成功的人。 2003年,虽然财政部联合多个系统对MBO喊停,但MBO丝毫没有“退烧”的迹象——MBO的燎原之势孰人能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新一轮市场躁动?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开放理论的六个假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银行业开放的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银行业开放理论的六大假说。银行业开放的理论可分为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和东道国开放银行业的理论两部分内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假说包括“跟随客户”假说、“寻求机会”假说和“规避管制”假说。东道国开放银行业的理论假说包括“竞争效率”假说、“示范引导”假说和“危机成本”假说。这六大假说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目前理论界对日益增多的银行业开放现象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一、MBO的概念分析 MBO,即Management Buy—outs,中文意思是“管理者收购”或“经理收购”、“经理层融资收购”。在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MBO是LBO即“杠杆收购”(Levefaged Buy—outs)的一种。所谓“杠杆收购”,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有效金融工具。只有目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通过借款融资收购本公司时,LBO才会演变为MBO,即管理者收购。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MBO的内涵,进行了中外MBO模式的讨论分析比较,描述了现行MBO的主要运作环节及操作流程,提出了目前国内MBO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说明MBO操作仍需要进行试点,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中小股东的不公平,在此之前不宜大规模进行MBO,说明MBO操作急需立法,并制定相关规则或细则来对实际操作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15.
健力宝MBO流产,春兰MBO方案夭折,长沙市国有资产以MBO形式集体退出方案被令停止,长虹MBO计划搁浅……其他一些已实施MBO的企业也大多遭到质疑。但TCL却在不声不响中完成了MBO,并将相关消息公布于众,并没有引起外界过激的反应,很多人甚至忽视TCL进行MBO的事实。这正说明了TCL在管理层收购上的韬光养晦、纵横捭阖策略之高明。对其进行细致剖析,或许对我们诸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企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因此现代公司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代理成本”。作为并购的特殊形式,MBO能够较好地解决企业所有权、经营权造成的代理成本过高问题,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但在现有的制度下,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MBO实施的最大瓶颈问题,因此扩大MBO融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博览》2006,(12):63-63
本书系统分析了管理层收购(MBO)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阐释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激励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与MBO的关系;着重研究了MBO的价值评估和融资模式;重点介绍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MBO的实践和经验;着力分析了我国MBO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制度,法律、政策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MBO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在中国实施MBO的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黄虹  姜颖 《财会学习》2010,(9):69-72
本文以国内互联网行业首个重大的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案——新浪MBO事件为案例,分析了MBO作为一种改变公司股权结构,明确公司控制权的有效方式,是如何在相近持股比(closely—held)股权结构下顺利完成的,具体分析了新浪管理层合理运用其内在优势,  相似文献   

19.
闲言 《理财》2005,(9):1-1
在“国退民进”这一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背景下,MBO成为了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众多国企高管持续追捧的时尚。说来奇怪,一提起国企MB0,笔者脑子里立马想到的却是那股市上的“老鼠仓”。  相似文献   

20.
《财政研究资料》2005,(15):F003-F003
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问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李毅中明确表示:“大型企业不能搞管理层收购,一些中小企业可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