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WTO贸易与竞争政策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文靖  孙伟  李娜 《经济论坛》2006,(18):124-125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由过度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行为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出现了巨型跨国公司滥用国际市场优势地位、有损国内竞争的大型国际企业合并行为等等。对此,各国及各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主要包括各国国内《反垄断法》的规定,各国间双边条约或区域性的统一规范(如欧盟)的规定,以及各种国际组织关于反垄断政策方面的协调与非强制的示范性规定。其中,WTO框架下的贸易与竞争政策的制定是国际社会呼声较高的一种国际合作模式。而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作为WTO的成员国,近…  相似文献   

2.
垄断包括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两方面,反垄断的重点在于反对垄断行为,我国反垄断问题较之于西方社会具有独特之处,即:我国反垄断所急需解决的首先是行政性垄断;其次是反国际资本垄断;第三是本该竞争性领域的过度垄断;第四是自然垄断行业的正确确定。应制定出有关行业的单行法和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竞争法)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豁免,并解决两者有机结合的问题,对于不同性质的垄断,应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里鹏 《经济师》2006,(6):77-7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消减关税壁垒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纷纷采取以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的非关税壁垒政策来保护国内的垄断行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贸易自由与公平的障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垄断势力的非关税壁垒政策对国内市场、民族产业的侵害,尤其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亟需研究对策打破国际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4.
垄断内涵中的垄断态势与垄断行为是有区别的,前者冠以联合的概念,后者保留垄断的概念。可以保留合理的垄断态势,因为它本身就是通过公平竞争形成的联合,但却要反对垄断行为,因为破坏市场秩序的垄断行为既包括封建垄断,也包括非垄断态势的共谋行为和凭借垄断态势的垄断行为。事实上,在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中,通过自由竞争引起的联合进而形成适度的经济集中型垄断,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组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发生,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集中,在许多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相互推动,使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另外,市场垄断日益依赖于对技术的控制,技术垄断越来越成为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在国际垄断条件下,国际市场价格以最劣生产条件的垄断厂商仍然能够得到平均利润为基础,并受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影响,差别定价成为国际垄断寡头定价的一般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英电信"双寡头垄断"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以后,将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两个业务领域形成新一轮"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英国是率先实行"双寡头垄断"作为过度,最终走向电信全面开放竞争的典范.中国电信业在1994~1999年第一阶段改革中,曾试图仿效"英国模式",构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垄断",最终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即将形成新一轮"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之时,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英国电信改革的理论背景、具体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的回顾,探求英国"双寡头垄断"成功的奥秘,并为中国新一轮电信重组所借鉴,提升中国的电信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应对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 ,而反垄断法则是维护市场自由、公平、有序竞争的“经济宪法”。本文在对垄断界定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了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 ,即行政垄断、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国际垄断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市场上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经济性垄断行之所以盛行,反垄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原因在于人们反待反垄断问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目前不需要反垄断法,反垄断不利发展规模经济以及行政垄断范畴,事实上,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迫切需要反垄断方法,反垄断不仅不会阻碍规模经济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行政垄断也应该纳入反垄断范畴,要有效制止垄断行为,就必须走出反垄断的认识误区,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9.
国际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建斌  乔娟 《技术经济》2008,27(6):69-73
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急剧增长,且进口来源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修正测定市场垄断力的常用指标——勒纳指数以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对中国大豆进口始终存在卖方垄断,但随着大豆进口交易费用的下降,其市场垄断力逐渐减弱;巴西仅在中国大豆进口交易费用较高时存在卖方垄断;阿根廷对中国大豆进口不存在卖方垄断。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在大豆进口中应对国际垄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抵挡利润率下降趋势,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 收入因而由劳动向资本转移, 其内部积累矛盾激化推动了以国际垄断资本利益为核心的全球化, 最终引起美国制造业 “空心化” 及中美贸易失衡; 当代资本主义的技术垄断和金融垄断特征与全球化形成合力, 加深国际剥削, 使收入分配空前悬殊, 构成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 危机后的衰退周期更使积累条件趋于恶化, 美国国内中小资本及中低端劳动者利益进一步受损, 国际阶级矛盾凸显。 美国对华 “贸易争端” 是国际垄断资本积累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 更是美国维护其垄断地位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中国应立足于破解技术垄断和金融垄断,防止过度金融化,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探索打破资本主义垄断发展格局的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