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荣 《魅力中国》2011,(15):236-236
《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界对法条第二十四条即被称之为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论一直都在激烈的进行着,本文通过对法学界内中对公平责任原则的肯定说和否定说的阐述中,指出《侵权责任法》中第二十四条不应当成为现代侵权行为法的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并且法条所指内容其实质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和延伸。  相似文献   

2.
公平责任原则是独立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必要补充,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适应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如果学校没有过错,侵权的学生有过错,其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双方分担损失.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前提不同,前者是“不看过错”,后者是“无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性质不同,前者定性为“赔偿”,后者定性为“分担”;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须“法律规定”,后者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结合归责原则的相关立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侵权责任法》第24条,得出公平责任并非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而是损害分担特殊规则的结论。同时,还对公平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足以替代公平责任,更好地完成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气候公平包括结果公平和程序公平,其中结果公平包括平等主义原则、差别原则、历史责任原则、成本效率原则、尊重现状原则、无悔原则等;程序公平包括政治共识原则、主权协商原则、平等参与原则、全体参与原则等。由于国际社会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形成了气候公平理论的两大主流论点(平等人权论和历史责任论),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各种关于国际气候制度的设计方案。当前国际气候制度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为了实现气候公平目标,须从两方面改进和完善现有国际气候制度:一是从实现结果公平、达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设计出发,国际减排机制应当优先考虑各国的减排责任、能力和成本效率三个要素,适应机制则应当基于责任、能力及需求的考量;二是从实现程序公平、促进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立法的目的出发,国际气候制度设计应当确保全体参与原则和平等协商原则。  相似文献   

6.
徐柳 《南方经济》2000,(11):20-22
严格责任原则的精神实质在于对社会不幸事故的合理分担,变即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从这一基本精神出发,本文分析了产品责任法中的责任承担机制与生产者、销售者的抗辩机制,认为这两大机制在严格责任原则系统内的对立统一体现了法律对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动态平衡,从而也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在严格责任原则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对于不当得利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判决,理论上也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受益人获利"无法律上原因"这一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分配。在不当得利诉讼中,首先,其他三个构成要件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基本原则来分配证明责任,即应由提起诉讼的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其次,对于"无法律上原因"这一构成要件,要根据不当得利的具体类型划分不同的证明责任分配标准,以求符合法理并兼顾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8.
胡小坤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3):175-178,181
从理论上说,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应当遵循成本分担原则和教育补偿性原则;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所涉及的巨额成本和我国的财政状况使得传统的国家包揽式制度安排难以为继,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现代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的责任是在讲求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平。然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的市场化,更不能流为政府转嫁负担的一种方式。政府的责任在于社会公平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何国萍 《黑河学刊》2014,(12):80-80
在现代民法中,一般而言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平原则之间是相互协调的,这两项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司法等各项民事活动中相互协调发挥着指导作用。但由于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平原则内含的民法价值的不同,而不同的民法基本价值间有时也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这就使得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原则间可能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0.
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归责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基于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大量高楼抛物致人损害事件,但又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侵权人。这种侵权可分为两种类型进行归责,即数人高楼抛物行为的归责和一人高楼抛物行为的归责。前者可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来归责;而后者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来归责。文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民事立法须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谈判中各国的分歧焦点之一在于对国家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建立公平有效可行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关系着各国的利益,并深刻影响着各国减排政策。目前由IPCC等机构所定义的“生产者”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发展已成为广为接受的责任划分原则,然而该原则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基于完善该原则的考虑,“消费者原则”、“收益原则”及“共担责任原则”等原则相继被提出。综合比较各责任原则及其实证方法,有利于中国寻求更加公平的碳排放划分原则并为合理界定中国的碳减排责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倪子龙 《魅力中国》2010,(33):44-45
民法中的公平原则作为一个伦理性原则,是民事习惯和民事传统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民法的最直接、最质朴的要求,因而成为民法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对于推动民法的发展和演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对公平原则理解及适用不正确的现象。这对司法公正是不利的。本文拟对李凯强一案进行分析,进而谈论对民法公平原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即见义勇为责任原则。是独立于民法三大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之外的归责原则,其目的是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很难分清见义勇为责任与无因管理责任,笔者认为通过对见义勇为给予其法律上的认可,更有利于促进社会正气之风,虽然无因管理同样可以弥补善意管理人为帮助他人而受到的损失。本文将阐述见义勇为责任原则,希望对民事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见义勇为责任以及如何区分无因管理责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戴琼 《南方经济》2003,(6):26-29
服务侵权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在确定服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时,应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条件作为出发点,采用过措推定责任原则作为其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阳  李之圣 《发展》2008,(7):112-113
目前,我国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机动车一方承担全部责任是原则,减轻或免除是例外。该责任承担原则的确立,目的是通过加重机动车一方责任,增加其责任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严苛的责任牺牲了机动车一方的权益,违反了民法的公平、平等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指出现行归责原则不合理的地方,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损害赔偿原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概念,长期以来存在混淆与争论,理解和解释的不尽一致,成为证据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际操作中的一个难点。所以首先应结合我国立法与国外相关理论对证明责任内涵进行界定,并与举证责任加以区分;概念的争议从而导致的证明责任承担主体的多元化问题,也应通过使证明责任承担主体单一化、明确化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分析中外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明确被告人与控诉方之间证明责任的理性分配,有助于实现证明责任的公平承担,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章礼强 《乡镇经济》2003,8(3):41-42
合同法立法原只想将传统的或暗或明的过错责任原则改为明定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然而有此学眼见更为新潮、已为英美民法及一些国际公约渐用的严格责任原则,便建议追潮,终为新法吸纳。对此,本提出质疑,认为暗定严格责任原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无赖的法技术和法选择,不利知法、守法和司法,严格责任原则不为大陆法系大多国家目前立法所采信,暗定亦不是英美民法及公约之所为。建议将违约责任明确定为之错推定责任原则,以合现情,以符法之明确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红梅  石立春 《魅力中国》2010,(35):101-101
和谐社会包括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要践行公平原则,实现和谐,必须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显失公平是对合同法上的公平原则的补充。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规定了显失公平,但由于立法规定比较笼统,致使显失公平与合同法其他相关制度的界限模糊不清,在理论上和实务操作中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文章认为,显失公平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需要对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进一步明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实际上是各级政府间政府职责范围的划分,应按照各级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财政支出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公共物品由哪级政府提供成本最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物品的社会功效,相应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就列入哪级政府的范围。二是公平原则。即根据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责和财力掌握情况,合理划分财政支出责任,使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对称。三是适用实际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