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宏观经济变量冲击与我国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传染规模呈扩大趋势,同时银行风险的溢出效应比较明显。本文模型结构和模拟结果显示的四个特征表明,监管当局在防范我国银行风险传染方面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变量冲击的负面影响和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具体交易情况,还需要关注银行风险的传染源和风险溢出效应。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银行偿付水平对应于不同宏观经济变量的敏感系数,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的异常波动对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业银行能否安全、高效、稳健地运行,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我国监管当局对银行的准入、退出、业务范围的监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随着市场金融的发展,风险监管应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原则10—大额风险暴露限制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程序能协助管理层管理集中的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交易对手或相关联对手集团的风险暴露。  相似文献   

4.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代表,以不良贷款率衡量银行风险,利用2003年至2012年的季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对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三类银行的风险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一年期贷款利率对三类银行的风险均具有正向影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法定准备金率对三类银行的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鉴于此,商业银行自身、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应该采取措施,降低银行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合规性监管为主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课题通过考察、比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以及取得的监管成效,从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和“内控”两大主题出发,初步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2018年103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实证分析包括资本监管压力、产权比率和资本密集度等在内的银行资本变化引致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银行资本结构改善可明显增强其风险承担能力.具体而言,资本监管压力与银行风险呈显著"U"型关系,资产收益率是其影响渠道;产权比率则与银行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收益率发挥的中介效应大小占比为14.97%,资本密集度与银行风险负相关,资产收益率为其影响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中介效应大小为17.99%.基于此,监管当局需要科学把握监管力度;而银行应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最佳融资方式,加快资本投入建设,提高自身盈利水平,最终降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VaR方法作为一种风险测量方式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方法已经成为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管工具,用于银行内部控制和银行业绩评估,可以作为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构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因此,将VaR方法引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柳 《西部金融》2005,(10):24-27
本报告介绍了2004年11月成立的香港商业信贷资料库的涵盖范围、非法定强制、企业自主参加、银行全面参与、大型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等基本情况和银行共享信息、资料保密、信息利用等具体运行规则,HKMA也会根据银行向资料服务机构提供商业信贷资料及使用这些资料的具体程度,来评估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若HKMA认为某银行未适当使用资料服务机构的有关设施,HKMA可要求该银行限制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以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启示(1)征信业监管当局角色定位要准确;(2)金融机构必须明白信贷信息共享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产品,根本目的是为了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并不是在为央行等监管当局完成工作任务;(3)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在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等这些金融公共产品(金融基础设施)时的积极作用;(4)条件成熟时可推进我国征信市场体系的市场化运作程度;(5)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监管当局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现代银行监管必须在保持金融稳定与提高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监管当局一直对银行机构的监管持审慎态度,市场准入监管比较严格。这种监管政策虽然在理论上限制了银行的竞争和发展,但却是监管当局为解决现有银行风险和保持金融稳定的一个较好政策选择。近年来中国为促进竞争而实行的利率自由化(市场化)政策至少在短期内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0.
ROCA评价体系从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资产质量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分行进行评估,被美国监管当局应用于对境内外国银行分行的监管.本文提出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对我国银行分行的监管,并就如何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稳健经营。银行操作风险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破产倒闭案件及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交易失败案件的发生,才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比较成熟,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系统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SOSA(Strength of Support Assessment)与ROCA(Risk Management、Operational Control、Compliance、Assets Quality)评价体系是美国监管当局评估境内外国银行分行的两大工具.SOSA体系从总行对分行的支持力度角度进行评估,ROCA体系注重对分行自身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估.两者的结合使用,构成了美国监管当局对外国银行分行实施分类监管的主要依据.本文介绍了两项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国外监管实践中的运用,提出将此两项评价体系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分行的监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杂,我国银行业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因此,对银行的监管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激励监管理论将银行监管问题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内,分析了银行监管中外部的“代理人问题”;针对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机构缺乏明确分工、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有限、监管行政力量突出等委托代理问题,提出了在监管者与银行、存款人与监管当局之间应设计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激励相容的银行监管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具有高负债、高杠杆、高风险的特性,单个银行经营失败很容易传染到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各国政府始终将银行监管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传统的监管方法由监管当局主导,监管者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监管套利等弊端。预先承诺法是激励相容理论在监管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机制设计使被监管者主动持有能够充分反映其风险敞口的资本金。在详细分析罚金构成、问题银行信息披露、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的处罚方案,保证被监管者自发地改善风险控制水平,更加精确地为经营中面临的风险配置资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规范外资银行在华的行为、对其进行适当监管成为市场的选择.借鉴西方国家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策略并与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现实进行比较,构建以风险监控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监管体系,转变监管当局的职能,以达到改进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提高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余鑫强  郭磊 《大众商务》2010,(8):113-113
VaR方法作为一种风险测量方式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方法已经成为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管工具,用于银行内部控制和银行业绩评估,可以作为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构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因此,将VaR方法引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监管是国际银行监管的最新趋势,能有效约束银行风险行为.但我国实施的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短期内有效,但中长期的有效性不足.本文主要从资本监管制度、充足率计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资本监管有效性的约束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以2005-2011年我国12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计量回归分析,研究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次级信贷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银行发行债券、银行存款数目与其风险承担负相关,银行上市能有效约束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银行改革,打破银行垄断,严格控制其次级信贷水平,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存款等方式,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使银行体系更加脆弱,导致各国金融当局更加重视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金融业务的全球化推动了各国金融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国际金融监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存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并从借款人风险、抵押物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完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规范银行操作、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等方面对个人住房贷款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