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2008,(7)
6月9日是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二十周年的日子,民进中央、国家林业局、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毕节联合举办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以总结二十年来试验区建设成功经验,研讨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探索石漠化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孔令举 《经济师》2007,1(10):262-263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早实践,也是建设和谐试验区的内在要求。因此,对"三大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构建该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水源 《当代经济》2010,(12):84-86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毕节试验区,是政治家立足于政治思考,从政党的执政理念出发,为生态脆弱、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的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毕节试验区发展环境,找出区域本身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毕节试验区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试验区统筹开发扶贫与生态保护,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新内涵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剑 《经济师》2008,(8):272-273
为解决资源与环境危机这一困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选择了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具体化,是中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毕节试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毕节农民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作为石山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并没有解决其贫困问题.建立试验区以后,毕节人民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最低投入最大产出的原则,努力发展商品农业.本文通过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从新的角度研究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新模式,以期给其他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自1988年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策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后,毕节人民一直为做好此事而做各方面的努力。2002年,中共毕节地委书记朱生亮同志明确提出要贯彻执行“试验区”的精神,必须进一步把毕节建设成为以“能源、绿色、畜牧、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四大区”。毕节“四大区”的“能源、畜牧、绿色、旅游”主题所强调的都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密切相关的,主张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充分利用现存的有利因素,开发、创造潜在的可行性因素,使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又保持着整个社会的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7.
毕节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建立的全国唯一的地区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立后,通过煤电开发,全区财政收入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毕节地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粗放型煤炭开发使得全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协调煤电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既是毕节试验区建设之本,也是试验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本课题组通过对毕节试验区煤电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研究,提出了岩溶山区煤电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为类似毕节的岩溶山区进行煤电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朱洪亮 《经济月刊》2012,(12):166-166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毕节试验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结合毕节试验区实际,分析了毕节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毕节地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成立的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是贫穷边缘山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1.
毕节试验区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通过分析毕节试验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毕节试验区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动向     
《经济改革》2013,(3):6-6
<正>《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出台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贵州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批准实施的综合性改革发展规划。《规划》要求,毕节试验区到2015年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川滇黔接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森林覆盖率、城镇化率分别超过50%和45%,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研究——兼论毕节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泽龙 《经济与管理》2010,24(12):89-91
多元化的世界演绎了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模式,中国岩溶贫困山区典型——毕节模式,是毕节试验区社会整体发展的轨道逻辑,是基于毕节区域社会的内生性特质建立并成功运行的,其对中国岩溶贫困山区尤其是西南贫困山区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中国官方首次发布国家绿色发展指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实践层面。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在具备良好的绿色资源和政策支持条件下,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值得深思。文章选择福建、江西和贵州三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进行比较,在绿色资源储量、财政金融基础、生态环境治理、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六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出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制度建设、投融资供给、对接乡村振兴策略以及推进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探讨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潘云 《当代经济》2018,(2):11-13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的省份.笔者通过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观察,发现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积极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发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等支撑经济加快发展,贵州省经济增速自2003年以来已经连续14年稳定在10%以上,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更是连续处于全国前3位,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作为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在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从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到率先进行海岛生态市建设,再到提出创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7.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毕节退耕适宜性评价,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适宜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适宜性指标体系15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4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石漠化程度、水土流失量、人口密度和地质条件.AHP法结果基本符合毕节试验区实际,可以为解决退耕适宜性评价中分配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毕节试验区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地居民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以及行为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当地居民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程度不足,对环境污染的感受还不深,但了解循环经济的人更愿意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在于公众意识的淡薄。政府及相关部门选择适当的媒介宣传,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与发展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的"设计扶贫"实践思路及案例,探讨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如何有效的介入和改善社会贫困问题,文章还针对国内该领域现状提出概要性的建议,旨在探索可持续理念下的"设计扶贫"实践方式与项目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基本目标。2007年12月,武汉市青山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0月,武汉市制定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将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作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突破口,为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