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池莉的大多数作品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由此读者便忽略了池莉的女性观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表现。笔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论述了池莉作品涵隐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意识和体现出的女性主体性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女性作家,池莉一直对女性意识问题进行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现,由浅入深,逐渐成熟的过程。但受时代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在深度上缺乏形而上学的追问,这使得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3.
《生活秀》是作家池莉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武汉吉庆街个体商人的生活、生态和心态为表现对象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新写实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内容以及小说所引发“热潮”的诸多因素的分析,来揭示当代女性文学写作与当今商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并试图寻找出汉味商业文化的特点,推进“汉商”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作品聚焦于湖北武汉的市民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大量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本文从作品选材、表现意义、艺术手段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小说中所渗透的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观的影响。她以“零度感情”叙说生活的冷峻与沉重,为我们勾勒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生的本相与原态。重新品读《烦恼人生》可以使我们在这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中,去感受人生的全部丰富和复杂,在复杂的人生旅程中安顿心灵,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抚慰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池莉打破理想的爱情神话,使爱情回归现实。在池莉的小说中,所有爱情的浪漫都是人工营造的结果。男女热恋时爱情会发出炫目的光芒,只不过因为它满足了马斯洛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需要层次论”中人的所有需要。而婚后,零距离打破了爱情的魔镜,爱情立即恢复卑微面目,依然排在人的生理需要之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池莉文学态度上的平民情怀和关注世俗人生的市井文化视角,对池莉一系列小说的婚恋现象进行剖析,站在体验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对爱情婚姻的想象、诗意的表现中。回到了对现实爱情婚姻的审视和表述。池莉的爱情文本与所谓高雅文化语境中的爱情话语迥然不同。对爱情的描写是对高雅文化所营造的理想主义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部分新写实小说对男女生命意识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描述。这可以从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他们生命力的韧性程度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由此我们从中看到了男女对待爱情的迥异和女性生命力的张扬与男性生命力的匮乏。然而这些新写实小说并未将这些差异加以虚构和夸大,而是遵循日常生活或者历史还原的原则,完成其直面生活、直面人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方方的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树树皆秋色》、《出门寻死》也以女性生存主题及原生态的写实延续其风格。作品主要描写女性所处的阶层和日常生活写实的消费文化:社会上层女性的符号消费与个性消费区隔的写实;社会底层中扩展家庭女性的底层代理消费。她们有通常的男权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消费,又不同于西方文化视阈中的代理消费,以女性视角对女性生存状态原生写实,正是方方小说的女性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国小说经历了寻根小说至新写实小说的演变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繁荣和一次转折,但同时也暴露出新写实小说所谓"情感的零度"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庐隐作为“五四”时期能够注目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第一位女性作家,注重在自身以外的广大的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材,其早期作品针对社会的积弊和现实的黑暗,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无力改变现实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鲁迅《狂人日记》引申出现代文学史"吃人"的母题,这里"吃人"隐喻的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新感觉派小说反复书写的"异化"主题则揭示了都市文明对健全人性的压抑。后者可视为对鲁迅"吃人"母题的再叙述。二者都是对消解人性力量的揭露,体现了现实批判意味和创作中作家的担当意识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废名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风格的差异。写实派乡土小说作家力求反映现实的准确与深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愚昧落后的文化;而废名的创作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筑美丽与真实的“梦”,寻求的是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在一项名为"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中,池莉获得了"人气最旺的作家"称号,可见喜欢她的作品的读者群还是相当之大的。作为新写实主义的得力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角写出了她所处的地方风俗、人文文化、人土特色。论文借以对其创作阶段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面对着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作家在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妥协与认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而池莉则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她通过对平凡真实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刻画,揭示出生活的真谛,表达着自己的爱憎,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为社会进行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让读者在她叙述的世俗故事中长久而默默地感动着,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小说《看麦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出现。作家们塑造了众多的佳人形象。综观之,这些佳人大都具有“色、才、情”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作家“求补偿”的创作心态及文人对理想中至情人性的追寻。而同时代李渔所创作的三十篇拟话本小说中.亦有近三分之一是叙写才子佳人波澜曲折的爱情婚恋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佳人形象所具的内涵则复杂的多。本文拟通过对两种佳人形象的比较,来加深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两者女性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的澳门小说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格———本土诉求与人文关怀。对小说的本土性追求 ,是澳门文学的自觉时期到来的标志。小说的本土性 ,主要体现在对本土现实的关怀 ,又主要以写实的形式表现之 ,这与当地的创作主体、读者的接受心理相关。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关怀 ,具有颇浓郁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成书时间相距不远的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进行比较.本文作者认为,两位作家在书中描写历史,却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分别以"曹刘之争"和"官逼民反"为主线,形象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风云和梁山泊好汉传奇的人生故事,并从"深度"和"广度"上分别塑造了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反讽"由一个修辞学术语扩展到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再经新批评家们的研究论述,在当代小说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方方的小说创作中,反讽也得到充分的呈现,不仅在语言方面存在反讽,结构反讽同样是她的特色。反讽俨然已经是方方的一种世界观,是她观照人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0.
解释工资差异的理论同时就是解释工资决定的理论。在新古典工资决定理论中,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只能解释劳动力质量不同造成的工资差异,不能解释劳动力质量相同时的工资差异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新发展的工资理论中,只有补偿工资理论专门针对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异进行了解释,而效率工资、竞赛工资、资历工资等理论并没有明确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资差异。各种新古典工资理论由于都建立在不符合现实的假定基础上,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工资决定和工资差异。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对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进行了区分,能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工资差异做出更符合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