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稠油开采油井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包是在充分总结稠油开采实践的基础上,面向稠油开发过程中各类油井开发的工程分析设计的计算工具。不仅能对蒸汽吞吐工艺、井简降粘工艺进行参数分析与优化,也可对稠油电加热开采、掺蒸汽、掺稀油、掺化学剂等降粘条件下的温度压力场和抽汲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是适用于稠油开采任意井型、多种机型、多种杆型、多种泵型的工程分析设计综合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2.
针对稀油紧缺、稠油举升与深抽工艺适应性差、稠油井作业难度大、机采井数不断增加等难题,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二厂相继实现4项成果转化、2项技术引进、4项自主创新。其中稠油井掺稀接力举升装置、尾管悬挂装置、机抽井口高压变换器等3项工艺在2010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0年在现场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稠油开采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稠油、特稠油的开采效率,原油日产量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3.
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采用新型材料制作而成,抗磨损性能强,寿命长,具有良好的防蜡防垢防腐蚀性能。实现了管缆一体化,动力电缆、辅热电缆、信号电缆敷设于管材内部,能够高效的将地面的电能传递至井下;能够实现对井筒内流体的加热,辅助稠油举升;能够将井下的温度、压力数据实时地传递至地面,为判断油井生产情况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日常生产过程中因油管蠕动以及修井作业对无杆泵井下动力电缆的损伤,降低了检泵工作量。该管的导热系数较低,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功能。与无杆泵的组合使用彻底解决了管杆偏磨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今后丛式井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年增大,稠油注汽开发吨油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开发质量效果呈一定下降趋势,提高油田稠油注汽开发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切实提高稠油开发水平,运用数模技术,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注汽效果,优化注汽方式,有效抑制汽窜,优化合理井网井距、增加热受效储量,优化空心杆掺水工艺、提高油井产量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油田的稠油油藏的得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5.
稠油油藏开发通常采用热采生产方式,为了提高注热效果、保护套管,防止产生过大热应力造成套损,进而影响油井正常生产,一般稠油热采井采用封隔器+隔热油管的方式进行生产。辽河油田根据稠油油藏精细化开发需要,开展了Ф177.8 mm隔热套管完井技术研究与试验。通过对隔热系统、连接方式、保温接箍、预应力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对隔热套管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井身结构、完井及固井工艺、注汽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对隔热套管应用进行技术优化,确保了试验井的安全顺利实施,对国内稠油油田隔热套管方式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油管电加热井能耗高的问题,应用井筒电伴热降黏举升理论,分析了电加热功率对井筒温度场及电机有功耗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最佳的油管电加热功率。由于原油的物理特性,在最佳的电加热功率下稠油井难以正常生产,结合现场应用分析,优化给出了合理的电加热功率。合理的电加热功率应使井筒内的原油温度高于凝固点温度,使原油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确保将高黏稠油举升至地面。此优化方法可为其他方式电伴热功率的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桩西油田桩斜139块稠油油藏底水锥进快、注汽压力高、措施单井投入大的开发现状,剖析问题根源,结合潜力认识,创新低成本工艺,从新工艺不动管柱提质增效和主导措施治理低产低效井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微生物复合吞吐采油、微观油水调控冷采降粘、氮气泡沫压水锥冷采、稠油层内堵水、充填防砂闭式管柱注汽、DC、DCS等技术措施试验,相应措施实施后,单井效果较好,经济效益显著,对边底水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电泵井多处于稠油区块且绝大部分采用掺稀生产,为提高其系统效率、使生产参数更加合理,开发了电潜泵掺稀井生产参数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可对环空掺稀和空心杆掺稀两种降粘工艺下的电泵井生产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的下泵深度和排液量,优选电潜泵泵型和泵级数,优化油井的工作参数,选择符合功率要求的电机、电缆等,计算井下压力、温度、泵效、功率、效率等工况指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塔河油田2007年4月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测试结果,结合塔河油田机采井的实际工况,对测试结果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包括游梁机-有杆泵系统区块系统效率特点分析;游梁机-有杆泵系统泵型、泵径分析,重点分析了液力反馈泵对塔河深层稠油的适应性;电潜泵系统效率特点分析,重点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系统效率计算误差,提出电潜泵系统对高气液比深抽井系统有效举升高度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稠油热采井高周期吞吐生产出砂问题,为提高能量亏空井冲砂作业施工效果,通过对,中砂施工工艺质量功能展开,得出了同心双管双级冲砂管柱研制思路,并依次展开设计公关,设计完成同心双管双级冲砂封隔器及施工工艺,通过对系统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进一步改进了设计和工艺,在十口稠油出砂井的施工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智能提捞采油是适合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低能耗举升工艺,但防喷管柱在气大、高压井的试验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针对管柱内径小、施工过程中易堵塞油管通道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改进管柱结构,重新设计活堵,扩大管柱最小内径,保证举升通道的顺畅。  相似文献   

12.
稠油井筒掺稀降粘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稠油在油藏中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但在井筒流动中,流动阻力大大增加。稠油生产中,可以通过井筒掺稀油降粘方式,改善井筒内流体的流动性。本文通过对掺稀油井筒温度场的模拟计算,分析掺稀油工艺、掺稀油比例以及掺入温度对掺稀油降粘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稠油出砂问题一直困扰着稠油的开发,尤其是海上胶结疏松砂岩的稠油油田.海上稠油油田热力吞吐采油后,注入的热流体的热量对砂岩的胶结产生了破坏,在吞吐后采油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出砂,如何控制出砂以延长稠油热采的有效期、如何在目前老井的防砂方式下提高稠油热采的效果,一直是困扰着热采井产量的提高的问题,本文使用一种携砂上返模型,以A油田D井为例计算了携砂上返的临界速度,控制临界速度使油井有限出砂,保证稠油热采的延续性,提高稠油热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高凝油开采能耗,采用空心杆内下入连续保温管,用热水在空心杆与连续保温管间建立循环,为产出液提供热量,保证产出液顺利流到地面的工艺。通过计算与现场测算,确定了各项工作参数,保证了该工艺的成功应用,并通过参数的优化,满足了不同产液、不同含水高凝油井举升要求。该工艺通过现场实践,可替代高凝油电伴热工艺,推广应用后降本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海上油田探井测试中取全、取准地层流体样品资料,全面认识地层流体在初始状态下的性质对后期的勘探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稠油油藏来讲,螺杆泵泵抽举升加热期间,井下容易脱气,从而造成取样不合格。本文在总结常规取样模式的不足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井下高压物性取样做出了分析,通过工艺改进,提出了保压式的RD单相取样方式,保证了井下流体到达地面后的真实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稠油热采方式主要有蒸汽(热水)吞吐、蒸汽(热水)驱开发、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火烧油层等,稠油蒸汽热采增产机理主要是改善油层原油的温度、黏度、流动性、饱和度等。根据稠油热采工艺技术达到的油层原油参数,开发技术参数匹配的高温潜油电泵,解决有杆抽油泵目前针对稠油热采技术中下潜深度深、斜井抽油、水平井抽油、排量大范围调节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抽油机井电加热杆抽油工艺优化设计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油开采难的问题现在日趋严重,高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原油的开采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油田增产的一大难题。电加热杆抽油作为一种有效的开采稠油的方法,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加热效果好、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抽油机井电加热杆抽油工艺优化设计软件》通过对稠油井采取电加热方式后的油井各种参数的优化计算,达到对现场的稠油井采取电加热采油工艺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工艺推荐。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水平井数量逐年增多,目前有千余口;随之而来的是水平井修井数量的增加。水平井修井工艺与常规直井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稠油热采水平井在完井方式、井身结构、开采方式等也与常规水平井存在较大差别,针对性地开展稠油热采水平井大修配套技术研究,对油田开发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稠油热采(蒸汽吞吐)井工程分析设计软件是面向采用热力开采的稠油井,进行各工艺过程参数优化设计的软件,包括蒸汽吞吐井产能预测、注蒸汽工艺参数确定,井筒降粘方式的优选、稠油井生产方式(自喷、机采)的优化设计、井眼轨迹和生产管柱绘制等功能.该软件即可用来进行热采井生产工程分析设计,也可满足热采工程方案编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杜娟 《化工管理》2023,(5):161-164
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开发的钻完井投资和工程投资一直居高不下,热采开发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注热过程中进入油层有效热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开发效果的好坏,提高注入热量的热利用效率是保证热采开发效果、提高海上油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为精确计算多层稠油热利用率,文章根据某海上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建立多层稠油边水油藏典型理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地质油藏参数以及储层和流体的热物性参数对地层热利用率的影响规律和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最终为提高蒸汽吞吐地层热利用率和开发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