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视角看。财政支出是调节短期总需求的主要政策之一,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财政支出可以影响总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原则上,政府投资支出提高资本存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私人支出可公共部门支出的收益率相同,那么牺牲私人部门支出来增加公共部门支出,可能提高或降低经济增长率,结果取决于公共部门投资占支出的比例是高于还是低于私人部门投资占支出的比例。政府的支出必然通过税收、国债或货币创造的方式来融资,而这些手段所引起的财富分配效应会影响企业家的投资和生产决策。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视角看,财政支出是调节短期总需求的主要政策之一,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财政支出可以影响总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原则上,政府投资支出提高资本存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私人支出和公共部门支出的收益率相同,那么牺牲私人部门支出来增加公共部门支出,可能提高或降低经济增长率,结果取决于公共部门投资占支出的比例是高于还是低于私人部门投资占支出的比例。政府的支出必然通过税收、国债或货币创造的方式来融资,而这些手段所引起的财富分配效应会影响企业家的投资和生产决策。  相似文献   

3.
张丹 《当代经济》2010,(14):12-15
财政政策“凯恩斯效应”存在与否的争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增长“消费驱动”的诉求下,财政政策与消费的影响分析更显重要,本文通过加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的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了“凯恩斯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将有效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但财政政策“凯恩斯效应”的取得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高下。当地方政府具有较高的收入能力及税收水平时,其经济性政府支出及转移支付的增加在长期内都能提高消费水平,而低偿债能力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却存在挤出效应。而转移支付的增加却无法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这也验证了“非凯恩斯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政府竞争的视角,在考虑财政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背景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98-2013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时,泰尔指数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为倒“U”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时,泰尔指数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为“U”型,且财政支出对泰尔指数的边际效应会随着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层面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镇化阶段下政府间的竞争对各项财政支出产生有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医疗卫生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社会保障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只在中部地区显著;而教育支出以及农林水事务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三个地区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厘清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和作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支出工具治理相对贫困的积极作用,本文首先运用PSM方法验证了政府转移性支出扶贫效应和投资性支出的增收效应;其次,构建包含两类家庭的异质性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揭示财政支出政策治理非李嘉图家庭相对贫困的经济机理;最后,构造"相对贫困指数"以评估财政支出工具治理相对贫困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积极的政府转移性(扶贫)支出政策具有迅速治理相对贫困的功效,但是对非李嘉图家庭工资收入存在"挤出"效应;虽然积极的政府投资性支出政策挤出私人投资,但能有效提升非李嘉图家庭就业和劳动收入,具有良好的相对贫困治理效应;积极的政府消费性支出政策会刺激短期需求、促进就业、拉动总产出增长,从而增加非李嘉图家庭收入、减少相对贫困,但是,长期而言会挤出居民消费,并且政策效应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不及投资性支出.因此,"精准导向"的积极财政支出政策能够提升相对贫困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跨期替代模型,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2、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后者的效应较弱;3、由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对城镇居民消费虽然具有挤入效应,但挤入效应较弱.此研究结果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杰  熊熔 《经济师》2010,(2):69-71
文章分析了1978—2007年中国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以期正确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财政支出和减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由于政府支出乘数和减税乘数效应都在降低,并且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政策实施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因此,提出从财政支出结构、税收结构和投融资体制三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8.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通过一个均等化转移支付条件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决策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选择中的各种基本因素作了简单分析,并利用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政资金再分配地位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关系特征。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改善后,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换效应;分区域的分析还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财政资金净流入地区,地方政府对基本建设、行政管理支出项目的诉求越强烈。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在地区间财政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程序,更重要的是应强化地方财政决策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挤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分析方法从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替代与互补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具有替代性,增加公共投资会"挤出"等量的私人投资;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可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产出从而"挤进"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方向由这两种对立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实证检验表明,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在挤进的同时又有挤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挤进效应.政府在公共投资政策的制定和把握上应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使私人投资者产生正确的理性预期,将项目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实证分析了不同功能性质的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挤进了私人投资,社会文教支出和国防支出则挤出了私人投资.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声音效应     
  相似文献   

12.
声音效应     
  相似文献   

13.
In an influential article, [Romer, C. “The Great Crash and the Onse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1990, pp. 597–624.] estimates the magnitudes of the uncertainty and wealth effects. She reports that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ncertainty effect has a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urable good production, while the wealth effect is negative but negligible. When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ange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model with respect to the amount of time necessary for stock returns to translate into changes in consumption, they reach the exact opposite conclusions that Romer does. Specifically, when the authors allow consumers 12 or more months to alter consumption behavior, rather than Romer's three, stock price uncertain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urable goods production before, during, or after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authors also find that stock market returns from the previous year have a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urable goods produc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alth effect.  相似文献   

14.
王荣艳 《现代财经》2008,28(4):24-28
改革开放以来,FDI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起着关键作用,而FDI来源国差异性也日益成为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对FDI来源国进行了5组划分,同时基于全国总体,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区域和中国南北方地区,分别研究了该因素差异性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协同集聚作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均存在多方面影响。环保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共聚是产业协同集聚的一种细分模式,通过对比其与一般协同集聚在动因、效应和关联方式等方面异同,依据其显著的生态闭环功能和环境正外部性特征,将其命名为生态化协同集聚,并基于2013—2019年短面板数据,采用杜宾模型(SDM)考察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态化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对绿色经济效率已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内陆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可为生态化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创业板企业数据为样本,使用Logit模型及工具变量法,研究不同区域环境下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事前甄选与事后培育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经济区域对政府背景风险投资行为影响有限,与非核心发达地区相比,金融发达地区的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表现出差异性甄选行为,但却有更好的事后培育作用,而且这种培育作用会随着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而增强;②行政区域对政府背景风险投资行为影响显著,与异省投资相比,本省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事前甄选具有显著优势,但对被投企业后续创新投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这种作用会因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占有董事会席位而加大。  相似文献   

17.
温艳萍 《经济问题》2008,342(2):26-30
在我国,NPO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整体发展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第三部门的发展,而后者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得出重要结论:NPO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直接创造的产值上,还包括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性产值或者隐性贡献.从其总体发展来看,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探讨政治关联缓解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微观作用机理。经验证据表明,政治关联确实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其核心机制在于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政治关联能够起到信号发送功能,降低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是政治关联的信息效应;同时,政治关联有助于强化民营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切实提高企业的未来总收益,这就是资源效应。经验研究还表明,资源效应占主导地位,政治关联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在于资源效应。因此本研究的一个直接政策涵义就是,要解决目前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消解政策性歧视,给予所有企业同等的资源获取机会。  相似文献   

19.
作为信息和资源的特殊载体,董事网络具有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双重优势。本文从融资约束视角证实了董事网络的双重优势。研究发现,企业嵌入董事网络可以凭借网络位置优势缓解其融资约束,这种缓解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两个渠道;然而,网络位置差异会影响上述渠道对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具体表现为,中心位置以资源效应为主,结构洞位置以信息效应为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仅对民营企业发挥显著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作用不显著。因此,网络位置是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构建董事网络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投资的挤入与挤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力  邓珊珊 《现代财经》2007,27(3):9-14
回归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全国民营投资略有“挤入效应”,对东部地区有轻微的“挤出效应”,对西部地区有明显的“挤入效应”。良好的人力资本无差异流动机制是外资对民营资本产生积极作用的瓶颈,故政府应给予内外资相同待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随人才的流动而外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