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企业追求的一个总体目标。加强农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是农机管理部门和企业应当经常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谈谈提高农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问题。一、经济效益原理讲究经济效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社会也必须知道,每一件消费品的生产需要多少劳动。”“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正是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48页)恩格斯的论述为经济效益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1、经济效益概念农机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其它企业经济效益概念相同,可称为投入与产出或所费与所得之比。在数量上有两种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创灶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努力增加利润。社会经济的发展证明,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取得,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而且更加需要先进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对于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素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公司实施目标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安排自己的供、产、销活动,以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完善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必须对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从总的方面可划分为: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都是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可作如下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为了并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这个范畴,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一切为了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不论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货币体现。企业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效率指标,企业中劳动生产效率的状况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企业的管理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活动中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水平及能力,管理效率可以间接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是指生产活动中对于劳动资料的使用效率,资产的使用效率也是间接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安全文明生产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永恒主题,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文明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观念、组织住制度、经济技术等各个方便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成本指导、规划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对管理的分析 管理劳动是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对生产和经营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控等各项活动.管理活动是企业维持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就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他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唐子明 《辽宁经济》2004,(10):88-88
要观察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高低,不能单纯地看利润额大小,而要看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与产出之比例如何,看其是否以尽量少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这是比较恰当地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工作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不少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长期停留在生产过程的核算与反映,远远不能适应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扩大核算领域,实现全面经济核算就显得非常迫切。全面经济核算是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经济效果的核算。按照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要反映全厂,全过程、全员核算的特点;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财务责任制;要运用指标、核算、控制、分析等手段,实现国家计划指标;要组织有效的核算方法,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全面反映经济效益;要建立起经济责任制,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分配。搞全面经济核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全面经济效益。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商  相似文献   

11.
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经营机制,在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时,放手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原则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中进行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以促进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在于明确产权关系、政企分开,确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地位.从石油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愈加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控制好成本的费用支出,就能够以同样的原料、材料、劳动支出等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社会化共同劳动的产物。企业管理是对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即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依照一定的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及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管理的原理——两重性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管理一方面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全面劳动人事管理的概念企业全面劳动人事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企业有关劳动人事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企业全面劳动人事管理,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综合管理,这种全面综合管理和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有直接联系。它渗透到企业各项工作和劳动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全部人员。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企业全面劳动人事管理是通过系统的计划、组织。  相似文献   

15.
姜作斌 《辽宁经济》2007,(10):74-75
加强预算成本费用管理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是财务管理的职责;既是企业内部监管的重点,更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6.
浅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俊俊 《北方经济》2009,(24):60-61
安全是每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实现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企业生产实施合理的安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文章首先简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从安全投入和安全生产费用的合理管理两方面论述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外合资企业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引起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笔者以生产性合资企业为例,就合资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一、中外合资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顾名思义是经济活动的效果和利益,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劳动(包括劳动消耗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人们有种种不同的认识。一些同志主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分析社会生产目的。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什么类型的社会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目的。”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增长必须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也就是说,要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靠技术进步,二是靠管理。科技加管理,才能生产出有竞争能力的产品。企业管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离开企业管理,很难生产出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企业就没有市场。近年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放松了企业管理,经济效益滑坡。其主要原因如下:1、管理思想落后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10多年了,仍有许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上。依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同此、将…  相似文献   

20.
质量管理小组是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群众性质量组织。其活动紧紧围绕生产、工作实际,解决的是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质量的竞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QC小组活动中出现种种弊端,真正挖掘其潜力,发挥其效能,使其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