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农村积累起大量剩余劳动力.本文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韦升柱 《现代经济》2009,8(2):58-5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增速下滑;户籍屏蔽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之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数量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受阻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章以对湖北省襄樊市1017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当前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析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与增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键.鉴于西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文章主要从存量剩余劳动力和增量剩余劳动力两个层面着手,分析西部农村两类剩余劳动力的成因、特征及现状,提出对西部农村存量剩余劳动力采取渐进性、阶梯式转移和对西部农村增量剩余劳动力采取前瞻性、开发式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培训关系的短期模型,解释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不够,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与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对城镇居民在就业政策上的过度偏护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阐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许多问题,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直接障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国家调控下的市场化的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八大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十分突出,加入WTO后,农村劳动力将流向何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人员多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八大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农民就业新空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进行制度创新,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春天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爆发了"民工荒".根据托达罗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与成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成本却在上升.因此,"民工荒"是市场供需调节的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报酬集体议价的表象,在实际报酬低于预期报酬时的理性反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促使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但由于户籍制度、"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等制约导致了农村宅基地的闲置、荒废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深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宅基地闲置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文章指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人均居住面积非正常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偏离长期均衡时,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会自动以每期0.801%的幅度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具有自动稳定性,而农村外流人口则不会自动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没有直接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当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就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就中国国情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诱因是农地要素的高度稀缺和非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增长缓慢.造成农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原因除了人多地少的现实原因外,还包括由农地产权残缺导致农地流转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农地大量撂荒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各种制度更新,还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改善转移的的速度、规模、层次。因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以及具体的作用途径,提出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