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并运用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在CNKI上检索到的4631篇有关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的研究热点从"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向"协同创新""创新驱动"等方面转移。未来几年在"科技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将会获得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区域创新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的整理分析,揭示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趋势,为相关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首先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梳理,将流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随后选取1992—2017年间CNKI数据源中的710篇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借助VOSviewer与Cite Space两种文献计量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动态,厘清演进脉络并绘制相应知识图谱。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主体呈"发文不均衡、合作不紧密"的特点;研究主题可聚类为流域经济、区域发展、要素资源、产业开发、空间格局及战略构想六大类别;研究热点呈两端密集,中间稀疏的"哑铃状"分布;研究前沿从早期浦东开发为契机的地区经济引领流域发展,到中期流域东中西部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转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全方位绿色发展。最后依据研究结论,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视角四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设项目风险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回顾相关文献发现,仅仅通过理论评述的方式难以对相关研究进行清晰的梳理以及对前沿方向进行深刻的把握,为此文章结合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回顾建设项目风险概念发展和技术方法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热点和前沿的探析,指出建设项目风险研究未来可能出现突破性成果的五大契机:项目风险概念认知的进步;新技术下建设领域行业形态的发展;新的建模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引入;行为和决策心理科学的发展与融合;系统观点和理论的引入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鹏  王玉珊 《技术经济》2015,34(7):84-91
对1998—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复杂适应系统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从时间、地域和学科等方面考察文献分布情况。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分析复杂适应系统研究领域的基础文献、代表作者(作品)和关键节点文献,并通过探测高频关键词和膨胀词的词频变动趋势,绘制出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考察了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Web of Science(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1986-2008年发表的全部466篇文献题录作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主题词的分析确定国际ERP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检测词频变动趋势显著的主题词确定国际ERP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并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出国际ERP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20年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SSCI)和CNKI核心数据库(CSSCI)收录的669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采取文献计量法等方法并利用R语言编程等工具对国内外专利诉讼整体脉络、研究热点演进、研究前沿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专利诉讼研究已经成为重要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美国是专利诉讼研究的领先国家,国内外发文数量差距较大且呈加剧之势,国内已有稳定期刊群,国内各机构关注的具体议题不同;国内外研究热点演进可以分为3个阶段,现阶段国外研究表现出研究范围广、对象多元、方法前沿、程度加深等特点,而国内特征为将国外研究框架、理论方法与我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国内外共同研究前沿为专利蟑螂和创新,其余方面则有一定差异。基于研究结论,给出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紧跟国际趋势、加大国情视角分析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收录文献作为分析数据,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等方面探究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研究分布,从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方面探究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概况,并进行国内外研究比较。研究表明:样本数据不足、作者联系松散、机构相对独立等因素仍然制约着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与国外仍有差距。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应在多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结合国外前沿热点,推动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1994-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516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并在可视化基础上对数字经济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论认为,数字经济自1994年起经历了20年的缓慢增长期后,从2014年开始进入爆发期,但目前缺乏核心研究力量群;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三词为中心向外发散,共有11个聚类,数据资产和金融支持双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最后文章对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内容从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测度、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及数字经济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数字经济理论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借鉴的产物,用于解释经济、空间和政策三类要素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政策研究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选择Web of Science(WOS)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西方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4本经济地理学杂志作为文献来源,将1970—2013年英语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反映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展现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经历兴起、衰落和回归,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难以回避的主题。2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方法从单方面追求理论方法或定量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3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模式从理论分析、政策评估发展为政策参与,关注政策实施和政策可行性。4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衍生出9个知识聚类,包括:经济增长、创新知识网络、全球化治理、公司和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地方化治理、空间政策、国家与移民问题和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历年有关组织双元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 III软件,利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绘制组织双元研究领域知识图谱,探究组织双元研究变化趋势和研究热点。研究发现:①组织双元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和重视;②组织双元研究发展遵循多视角和多层次的演进路径;③组织双元研究已经形成外部前因、双元情景、管理者、环境、战略柔性、效率困境、双元假设等七大领域以及创新悖论管理、渐进式创新和双元领导等三大组织双元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 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 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 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 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 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 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 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 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 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 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 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 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 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 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 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 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 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 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 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 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 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 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 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 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 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 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 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 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 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 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 “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于博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250-252
近年来,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成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组织承诺的含义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组织承诺是联结教师与学校的心理纽带,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着学校整体绩效水平。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善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提高其组织承诺程度;要善于协助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要帮助教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要注意重点培养教师高水平的情感承诺。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 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 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 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 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 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 “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 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 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 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 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 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 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 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与潜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小学经费短缺,体育教师严重缺失,体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体育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它是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居环境领域,传统园林景观的“实景”之外,“虚景”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视野,如声景观、光景观、气味景观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回顾了虚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景观要素与虚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热景观”的概念。热景观是园林虚景的一部分,既有可度量的环境性能(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也包含了人的主观热舒适感觉,同时,还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诗画意境联系在一起,是住区热环境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热景观与住区热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提出了热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成果应用。热景观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景观的维度,也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建设风景园林、评价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 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 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 “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 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 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 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 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 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 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 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 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 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 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 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 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 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 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 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 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 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 “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 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