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迷失的优雅:广州白天鹅宾馆景观演变中的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雅”著称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标志性景观意义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被建构与重塑.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演变过程中白天鹅宾馆的物质景观、景观的权力表征以及不同主体对景观意义的博弈,从而探讨其景观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意义.研究发现白天鹅宾馆景观揭示了依附其上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其景观意义的演变与权力主体不可分离,不同权力主体的博弈,导致其景观意义在流变中摇摆.研究丰富了政府与旅游企业动态关系的认识,同时引入政治经济的元素来延展景观阅读的理论,为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转型期中国宏观社会变迁与微观景观意义流变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旅游学刊》2011,26(1):31-37
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强调思维视角上的建构性、社会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与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章从理论上概述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建构主义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将主要在3个方面:重视旅游现象中话语系统(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作用;重视符号和意义的建构;注重研究旅游建构的主体、对象、途径,以及围绕建构而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既有研究侧重于成熟旅游目的地内的权力问题,但对新兴旅游地发展决策中的权力运作有所忽视.文章以山东省上九山村为案例地,以相关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索该村由前旅游地向旅游地转变过程中利益各方的权力博弈过程和运作策略.研究认为,空间生产是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村落的转变是伴随所有权转移的新一轮空间实践过程;资本交换是权力博弈的基础,村民文化资本、企业经济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的相互转换难以执行同一标准;身份变迁是权力流动的结果,表现为社区居民身份表征的他者化和女性身份的符号化.不同群体、地方和社会在意识形态层面具有的“异质的现代性”,既是推动旅游发展决策的原始动力之一,也是造成旅游决策场域中权力冲突的根本原因.要实现旅游发展的公正,需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状况、产权意识和文化传统,保证目的地社区的空间正义、资本正义和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男性与“男性危机”的焦虑“,如何成为男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该研究以广州市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的性别气质建构过程,发现酒店男性职员通过职业规训逐渐从“被动的绅士”演变成“主动的绅士”;通过“他者”规训逐渐从“形式美的绅士”蜕变成“内涵美的绅士”;通过“自我”规训,完成“全方面的绅士化”建构。研究呼应了男性气质身份政治的结论,同时补充了男性气质建构的内涵,认为男性气质建构是一个与空间、职业互动的过程,回应了“如何成为男人”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在实践方面,研究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旸  刘宏博  李想 《旅游学刊》2016,(10):48-58
在全球化和出境旅游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国家文化和文化差异对出境旅游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日本和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为案例,定量研究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文章数据来源于对日本和中国城市居民的一手数据,包括受访者的过往出境目的地选择和计划前往目的地选择情况。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日本居民在过往目的地和计划前往目的地的选择上都显著偏好总体与日本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具体而言,他们偏好在“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差异较小,而在“集体主义“”性别气质”和“长远考虑”维度差异较大的目的地。相比而言,中国大陆居民在出境目的地选择上受文化距离的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5年9月西安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行为分割空间角度初步研究了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揭示:现阶段,旅华背包客决策行为主要受个人相关因素影响,旅游目的地环境感知因素传递受旅游客源国环境感知因素影响,当旅游者确定国际旅游后,旅游目的地感知因素对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高于客源国环境感知因素.  相似文献   

7.
史艳兰 《旅游学刊》2012,27(7):57-63
文章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云南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旅游景观的建构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民族身份、性别在导游准入、导游管理中的认识和变化,以及导游自身的文化展演和符号行为等,以此呈现人、人的景观被规范到自然景现中,从而成为共同旅游景观的这一实践过程,并透过这一过程反映当地人的旅游实践.同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脉络下,对大众旅游表现出的不同意涵,该个案希望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现代乡村旅游的原根性诉求,探讨乡村旅游诉求的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从文献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需求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需求呈非正态分布特征,大多数乡村游客对学界强调的“乡村性”事项并不关心,主要是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促成乡村游客调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但多种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旅游原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经济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产业发展导向是乡村旅游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乡村旅游亟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重新定位乡村的“美丽”内涵,回归乡村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根性功能,实现“安天下、稳民心”,以致“近者悦、远者来”之愿景.  相似文献   

9.
洲际背包客旅华空间流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西安和桂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洲际背包客旅华空间流动模式.从国际视角研究发现游客选择目的国的3种情况,从国际、国内视角研究发现洲际背包客旅华路线规律.研究结论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有指导意义,彰显了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中国际合作、国内合作的重要性.世界遗产级旅游产品对洲际背包客的强大吸引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雪琼  朱竑 《旅游学刊》2007,22(2):43-48
社会性别研究已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对女性的单一研究发展到今天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男女两性的全面对比,研究内容多样,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国内旅游研究中对性别的关注则多集中于对女性旅游市场、女性旅游者行为、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等几方面,且大多是在统计年鉴分析和文献归纳基础上的简单描述和总结.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旅游中的性别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学刊》2022,37(1):18-31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相似文献   

12.
"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主要表征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城市面貌,也影响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进程。历史街区一旦变成旅游景观,符号化就成为了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发展和空间重构的主导逻辑。本研究以前门大街为案例地,通过对马蜂窝网站中游客分享照片的检索和整理,利用符号学和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旅游利用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符号的意义表达,并对此过程中的符号建构与解读机制进行剖析。本研究从主客体两视角出发,深化既有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前门大街通过指索符号、建筑符号、街道符号和商业符号共同表征这一空间。街道功能多样化和城市地位转变是符号建构与解读的具体语境,符号系统的建构存在多个权力主体,不同价值的符号其建构方式也有所不同。符号的解读需要旅游者的身体参与,当旅游地建构的符号与旅游者获得的符号存在一致性的时候,意味着文化景观符号意义被正确地接受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肖洪根 《旅游学刊》2002,17(1):59-68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范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菲 《旅游学刊》2020,35(3):50-61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7.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区精英角色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民族旅游的蓬勃发展,民族社区中诞生了妇女旅游精英,其角色对社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研究中却未获得足够关注.文章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基于西部4个省8个民族地区的22位妇女旅游精英的访谈资料思考妇女旅游精英的角色.研究表明,妇女旅游精英和普通社区精英皆为社区中的权威人物,其角色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妇女旅游精英多为非治理精英;同时,她们扮演民族“女性”艺术守护人和女性与弱者关怀者等具有女性特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张虹菲  吴佳  李苗 《旅游学刊》2007,22(10):23-29
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物、附属产品及与包含典型文化特征的基础服务为出发点,以国外(欧美、澳洲为主)背包客市场为研究对象,以首都北京为案例采集地,对上述研究对象的旅游动机、满意度与过程行为进行了专门研究.在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法,并运用统计软件和定性分析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解释.同时,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动机为主导的西方背包客类型划分,同时,运用I/P分析法进行的背包客满意度研究,也为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服务国外背包客市场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流动性、认同与媒介研究等理论,搭建分析框架,选取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中为实现背包旅游而发起筹集资金的4个项目,对4名"背包客"在网络中的资料进行了文本分析,并选择了目标受众进行深度访谈,从而兼顾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两方面内容。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签名档"的描述有力凸显了流动性所代表的自由、独立意义;网络媒体制造了流动的"真实感",为受众建立了视觉感知—共同在场—赋予意义的认同过程;网络跨越了地域、边界的限制,以"群体追梦"这种不受边界约束的基调进行情感呼吁,获得了被访者的高度认同。研究结论建议,应重视网络如何建构"背包客"的"流动性"并且使其获得认同,藉此加深理解流动性加剧的社会环境所引起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