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徐颖、严金泉等在《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受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往往表现为三个“病态化”,即:1、城市定位的“大都市情结病”。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定位,把“努力将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结果既没有圆大都市的梦,又使得原有的城市魅力丧失殆尽。2、城市建筑风格的“西洋复古病”。如今遍布大江南北的欧陆情结严重的商贸一条街不断取代着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支撑点。3、城市发展呈“跟风传染症”。从广场风、开发区热到大学城风、高尔夫球场热,照搬别人的模式,完全…  相似文献   

2.
友刊信息     
对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城市特色危机的思考 徐颖,严金泉等在《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受全球冲击下的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往往表现为三个“病态化”,即:1、城市定位的“大都必须市情结病”。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定位,把“努力将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结果既没有圆大都市的梦,又使得原有的城市魅力丧失殆尽。2、城市建筑风格的“西洋复古病”。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同时,“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威胁着水电、交通、环境及城市设施等关键城市系统,尤其是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就医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系列“城市病”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各类城市亟需解决的“城市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本刊推出《寰宇城市》栏目,旨在为唤起读者对“世界城市日”的关注而尽绵薄之力!今天,因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全球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推进和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人们同时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城市病”的挑战,所以,如何才能真正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毋庸置疑,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探讨、研究、治理、解决城市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政策,农村中出现了比“城市病”更为严重的“农村病”,即“乡镇企业分散化、小城镇建设无序化和离农人口城乡两栖这三种现象及由此而引出的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走集聚发展的道路已为许多人所接受,然若没有相应的政策使大量离农人口进镇建房落户,在城镇聚居,则“农村病”的消除将是遥遥无期的。  相似文献   

6.
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新视角,分析了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发、推广、普及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研究的现状、地方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地方文化推广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图书馆“采集、整理地方文献”“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等开发策略,以及“流动图书馆”“Human Library”“编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地方文化普及读本”等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7.
“九五”后期到2010年,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到2010年基本建成并初步确立这一中心城市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一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一个城市更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的长时期内,更重要是有效的管理.在其中,提高市政管理水平,确保城市良好形象必不可少.市政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门面”及“窗口”,是决定公众对该城市作出评价的第一观感.上海城区内还存在不少“脏乱差”现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很不相称,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和分类叶:首先,有一个概念我想请您释疑.最近几年,中国大陆有好几个城市陆续提出了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而有的则提出要成为“世界级大城市”(比如我们上海).您能否诠释一下,这“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大城市”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区别?蒯:严格地说,两者应该是一个概念.那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心城市,被人们称为“国际化城市”或“国际大都市”.国际学术界一般按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将“国际化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这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个层次是“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Metropolis),这是指那些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的地区性国际化城市,如巴黎、芝加哥、香港、悉尼、新加坡、汉城、莫斯科、法兰克福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成本;基于集约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中的城市化收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涵义和基本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推动该城市化模式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绥阳县—兴仁市”城市链是我国西南地区城市中“成都市—遂宁市—重庆市—遵义市—贵阳市—曲靖市—昆明市”城市链的重要段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前瞻性地探索“绥兴链”发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兴仁市等节点城市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将“绥兴链”发展成为贵州城市体系的主轴链,使其在西南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展开分析,探索构建“绥兴链”的具体措施,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对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以及乡镇级中心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中心地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认为,在建设“绥兴链”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和兴仁市等形成中心城市团,并通过“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区”“镇宁县+关岭县”等三个过渡节点将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在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不同层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加强城市链、城市团的建设,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以及城市体系的顶层与底层间的关系,重视城市链的长度和宽度,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包含了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行政“五生态体系”的城市.本文从多个维度理解并构想了生态概念的衍生、生态系统的特质、城市大生态观的内涵、现代城市“五生态观”及其多维体系的基本框架、相互关系和考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深刻革命,是“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它指明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的现代城市发展方向,揭示现代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规律.建设适合辽宁省情的“海绵城市”,对于彻底改变辽宁大中小城市内涝现象,彻底摆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水资源短缺束缚,加快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辽宁新一轮东北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考察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调研辽宁大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辽宁“海棉城市”建设之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清历史欠帐,解决交通、住房、污染等突出矛盾的时期;城市建设超常规发展,“一年一个样” 和两个“三年大变样”的时期;以及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新时期.为此,关于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问题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一、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构架城市管理是一个开放的、联系的复杂系统,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几年城市管理的实践,已经提出并初步形成了一个长效管理机制的框架,它包含依法管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四个  相似文献   

14.
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在中国城市化研究中容易被忽略,而其对繁荣边境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稳定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城市首位律”理论研究发现,广西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结构还不够合理,广西首位城市特征不明显,大城市辐射力度不足,边境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总体处于城镇化的中期.探寻适合广西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广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节点.借助边境城镇化“点—轴”发展模式,立足固疆富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边境地区政策,实施“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中国老百姓对“看病难”等问题反映强烈。有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患病而不去治病.原因就是“看不起病”。那么西方国家的穷人,他们生病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九五”以来,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储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城市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且为上海跨世纪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在向“十五”过渡的进程中,继续加强和完善技术储备工作,仍是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建设的技术储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前期技术方案准备,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战略性、前瞻性的软课题研究。它把城市规划、专业计划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是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的先导。 “九五”以来,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储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城市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且为上海跨世纪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在向“十五”过渡的进程中,继续加强和完善技术储备工作,仍是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建设的技术储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前期技术方案准备,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战略性、前瞻性的软课题研究。它把城市规划、专业计划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是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的先导。 “九五”以来,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储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城市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且为上海跨世纪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在向“十五”过渡的进程中,继续加  相似文献   

17.
正暨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覃剑博士在2012年第5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我国城市病问题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一文,认为纵观有关城市病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者们对城市病的产生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必然产生,认为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化、高度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将面临人口过多、环境污染、空间拥挤、交通拥塞、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管理低效、资源短缺、城乡冲突或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城市可能会产生"大城市病",但大城市与"大城市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截至目前,这两派的论争  相似文献   

18.
“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城乡发展良性推进中的症结性问题.通过从城市偏向理论的视角对城乡差距的形成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偏向与城乡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城市偏向政策是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本质原因,且回归结果显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等存在显著的城市偏向.为此,城乡差距问题的消解,应立足于“乡村本位”的价值思考,摒弃“城市偏向型政策”,建构“包容性”的城乡发展政策,才能有效达成城市与乡村社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正是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下,城市生态环境状态得以改善,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重的丰收;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只有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特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列举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缓解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导读:“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的相对高速期,各类必须的调整、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将依然呈较为集中和高发的态势,其不仅表现为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城市病态,更给常态的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2012年12月1日,以“现代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的善治、服务、亲民”为主题,“第二十一届长三角城市科学创新论坛”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