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经济学建立在自利性假设之上,认为参与人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即使出现有悖于自利性假设的行为,也只是暂时性的偏离。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对该假设提出了质疑,利用大量实验数据不仅证明了人类行为中公平偏好的存在性,而且还表明这种存在性绝非是暂时性的偏离,其对人类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影响。目前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平偏好与其他社会偏好的区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中公平偏好存在性的实验证明、基于结果的公平偏好与基于动机的公平偏好的差异以及公平偏好对传统激励契约产生的影响。本文指出了国外学术界对公平偏好实验中包括实验对象、货币金额和文化等方面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构成了有关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平即是效率的经济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观点把公平与效率看作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证实的"不公平厌恶"心理,建立了包含"不公平厌恶"心理的效用函数,进而构建了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经济数学模型以及埃奇渥斯盒状图,从经济学上阐明:如果一种分配制度致使新增财富的分配不公可能不会带来每个人的帕累托改进。从而得出结论: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公平实际上是效率本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于转利 《经济与管理》2012,(12):13-17,46
"黄牛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对付"黄牛党",必须先了解其背后隐藏着的经济学实质。"黄牛党"是供给短缺、供给配给、价格歧视、需求旺盛、需求刚性及供求结构性失衡的产物,这些因素构成了"黄牛党"社会现象的经济学成因。这些成因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为市场的失灵和政府职能部门功能的失位。  相似文献   

4.
行为经济学研究认为,人们在自利偏好之外还存在公平偏好,不公平对待将导致额外效用;而心理学实验又表明,不公平对待会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并增加努力成本。基于公平偏好理论及相对剥夺观点,构建了三阶段晋升锦标模型,研究不公平对待对代理人努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代理人的努力水平选择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并且工资差距、努力成本、嫉妒和自豪心理以及监管精度都会影响代理人的努力水平。这一结论有利于预测代理人的行为规律,为建立最优激励机制提供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涉他偏好效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通牒"等一系列行为博弈实验显示,人们在追求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会关注其他人的收益。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涉他偏好效用理论,成功解释了大量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和经济现象,并能更为准确地预测经济行为。该文对目前涉他偏好效用理论的主要模型——互惠意图模型、不公平厌恶模型和社会福利偏好模型进行研究、比较和分析,为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中公平、互惠和社会效率等方面问题提供所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验经济学在分配方面观察到了大量相对经典理性假设的偏离行为,并总结认为这些"公平行为"受到了若干不同性质的社会性偏好的影响。本文将社会偏好的种类分为关心结果的分配性偏好和关心行为背后意图的互惠偏好两大类,然后从经典实验中行为背后的偏好识别问题出发,总结近年来实验研究的相关发现。这些发现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根源与间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民 《现代财经》2005,25(7):8-12
论文应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制度是产生非公平交易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中小股东的不参与行为和政府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是导致非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间接原因。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方式、聘请中介机构公正审计会计信息,保证公司的所有股东获得其合法收益。  相似文献   

8.
排污权交易以合同形式将政府、企业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捆绑为一体。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效率违约后,仿佛使得违约行为具备了合理性基础,对排污权交易体制带来冲击,这实质是公平与效率在经济生活中平衡的问题。"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排污权交易立法中不可动摇,应首先规定处于公平基础地位的法律内容或准则,其次限制合理效率的范围,主体行为在法律制度下达成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的一些实验研究显示,对收入公平性的判断是影响参与人的行为和分配偏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保险代理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了公平对待与员工努力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平对待与员工努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这一点并不被传统管理者所重视。进一步得出结论,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机制是改善员工的工作努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自利行为假设的片面理解和狭隘追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学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非自利社会目标的关注,同时也必然导致经济学缺失.为了弥补缺失,理论上应该根据经济学发展的二维向度,坚持伦理学关怀和工程学描述并重,完整理解人的行为,合理说明最大化问题,着重强调"合力"价值,普遍关心社会道义.在关于效率、自由、权利、公平等深层次问题的探索方面,经济学有必要注意社会交往和社会公正研究所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东  张捷 《经济评论》2012,(2):23-30
威廉姆森学术成就的关键在于交易费用理论研究方法的突破。他将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的程序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资产专用性"和"根本性转变"等重要交易费用经济学概念;法学中的契约关系理论帮助威廉姆森提炼出交易的三个维度,从而促进了对经济交易的微观分析;行为理论的引入,则产生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两个重要的人类行为假定。威廉姆森突破了学科间的障碍,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法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交易费用论具备了可操作性,解决了交易费用经济学长期存在的"论而不用"的问题。这种"输入型"的跨学科结合是使经济学之树保持长青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寻求公平的经济人--相关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实验和实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实验表明经济人也有对公平的偏好,即便减少自身的物质利益,对等情况下的经济人一般也会力图达到一个对等的结果。经济人对公平的偏好,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系,不同社会的人群,对公平的理念表现出不同。这种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家试图从利益均分和互惠(正面和负面)两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龚臣 《当代财经》2007,(7):12-15
人类财富的创造依赖于人类劳动和人类资源两种基本要素.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这两种基本要素展开的.以人类劳动为研究出发点的经济学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以人类资源为研究出发点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探求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统一,即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与资源有效配置的统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公平"到"效率"、再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这样一个历史和逻辑的过程.无论是追求公平的最大化,还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都将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伤害.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就是驾驭公平与效率这两者之间的均衡,这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激励机制失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失灵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导致经济效率损失,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基于经济人假设而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代理人的经营目标与委托人一致,从而避免效率损失.其中,被普遍采用的是薪酬激励机制.但是,薪酬激励机制并不能根除信息失灵的弊病,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本文列举了两个比较隐蔽的方面,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分析"利润分成合约",并利用博弈论来分析雇佣双方的行为选择,结果表明该激励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失效,雇佣双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其偏好和行为选择往往不一致,导致效率损失.这个现象被称为"激励惰性"问题.信息失灵的存在还可能使激励机制产生副作用,导致低效率员工驱逐高效率员工的"逆向选择"现象.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差额累进分成制度"和"员工竞赛制"以及与其他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袁洁 《经济师》2011,(9):74-75
文章从当下企业伦理底线缺失的现状入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伦理底线的形成机制。分析显示,如果没有适当的外部监管机制,交易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伦理底线缺失。只有外部监管和企业自律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  相似文献   

16.
漫谈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价了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资源配置,而且还着力研究或者交换关系、或者人的行为、或者制度环境,分析了研究的不同视角;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方法,也有共识的原则,应注意非均衡研究;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判断中,要把握公平与效率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7.
专利联盟是实现专利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影响,中国专利联盟运营效率较低.不完全契约引发"搭便车""敲竹杠"等机会主义行为,并引发二次"反公地悲剧"效应,抑制了联盟效率.理性经济人下的严格自利偏好无法解决这些机会主义问题,同时,制度经济学理论也未给出可行的方案.在行为经济视角下,互惠性理念与行为是解决专利联盟不完全契约问题的有效手段,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牛党是产生于资源稀缺领域的一种自发的中介行为。由于市场交易价格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偏差,而导致了黄牛党这种特殊的群体得以产生并快速地发展。本文拟以目前大量活跃在大医院挂号处的黄牛党行为例对其经济性质进行分析,探讨黄牛党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理性评价,并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出政策建议,为市场规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劳动契约是典型的不完全契约,一般认为自利的工人仅仅只会做出最低程度的努力水平,而近年来的实验与行为经济学发现工人的选择并不完全符合自利的假设,工人的努力程度还会受到其公平偏好的影响,由于工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状况,故企业在制定工资水平时应该考虑工人对公平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经济个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利他动机,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已不能够合理地分析现实的经济行为。目前,互惠性偏好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学效应。研究发现:互惠性动机对互惠性行为存在着正向的促进功能,雇主互惠性动机与互惠性行为对内部营销效率的改进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存在着显著的促进功能,内部营销效率的改进有效地促进了员工忠诚度的提高,内部营销效率的改进和员工忠诚度的提高直接改善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效率。互惠性偏好传导效应的实证检验可以为企业加强互惠性文化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