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的努力程度受企业内外契约(制度)的影响,其中,非人力资本产权契约的明晰起基础作用,由非人力资本产权契约派生出的企业内外其它契约的完备程度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的努力程度正相关,而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推动契约的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2.
行为经济学研究认为,人们在自利偏好之外还存在公平偏好,不公平对待将导致额外效用;而心理学实验又表明,不公平对待会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并增加努力成本。基于公平偏好理论及相对剥夺观点,构建了三阶段晋升锦标模型,研究不公平对待对代理人努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代理人的努力水平选择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并且工资差距、努力成本、嫉妒和自豪心理以及监管精度都会影响代理人的努力水平。这一结论有利于预测代理人的行为规律,为建立最优激励机制提供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阿克洛夫的效率工资理论,通过吸收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的劳动行为看成基于公平出发的社会习俗。根据这一习俗,企业支付的工资不少于工人预期的公平工资,而工人根据企业支付的工资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决定自己的边际产出。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并非支付的工资越高越好,支付工人的工资应等于工人的边际产出。当公平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时,非自愿失业问题出现,工人技术程度与其失业率负相关。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与人类内生的行为规范,使得非自愿失业问题的解决前景十分悲观。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低碳供应链决策相关研究中忽略了公平偏好的问题,以Nash讨价还价解作为判断收益分配是否公平的参考标准,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解得到碳减排量和批发价格等供应链决策,并分析公平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收益共享契约有利于供应链的碳减排;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都会促进碳减排;而且,公平偏好会影响收益共享契约的批发价格和收益共享比例两个参数的取值。因此,选择公平偏好较强的企业构建供应链,并根据自身和供应链伙伴公平偏好强度确定恰当的收益共享契约参数值,对促进供应链碳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并方为多方的合作并购是一种新的企业并购形式,当外部潜在收益作用于合作并购联盟时,主并方的合作并购联盟稳定性会受到威胁。从不完全信息角度分析了合作并购中关系契约作为正式合作契约补充的必要性,进而系统地分析了关系契约中并购促成者和并购经营者的最优努力与最优转移支付的选择问题,并给出了并购经营者与并购促成者关系契约的达成条件及相关贴现值的选择准则。研究结论表明,关系契约中,并购经营者努力程度受到并购经营者转移支付的正向影响,而最优转移支付又取决于并购成功概率下的级差收益。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学建立在自利性假设之上,认为参与人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即使出现有悖于自利性假设的行为,也只是暂时性的偏离。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对该假设提出了质疑,利用大量实验数据不仅证明了人类行为中公平偏好的存在性,而且还表明这种存在性绝非是暂时性的偏离,其对人类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影响。目前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平偏好与其他社会偏好的区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中公平偏好存在性的实验证明、基于结果的公平偏好与基于动机的公平偏好的差异以及公平偏好对传统激励契约产生的影响。本文指出了国外学术界对公平偏好实验中包括实验对象、货币金额和文化等方面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构成了有关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采用比较研究法,探讨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联盟成功的差异化影响并识别边界条件。运用410家联盟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治理比契约治理更有助于企业实现联盟成功,且这种影响效应随着联盟情境不同而发生改变。当联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加深时,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关系治理而非契约治理实现联盟成功;当联盟伙伴行为不确定性程度加深时,企业选择契约治理比依赖关系治理更容易实现联盟成功。研究结论可为联盟企业在不同情境条件下选择恰当治理机制并实现联盟成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范如国  曹敏  孙佳勤 《技术经济》2019,38(5):117-125
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学习效应和公平偏好等差异,建立了政府与企业间的节能激励契约。结果表明:初始实力强的企业节能可以提高政府的期望效用,而学习效应可以使政府获得额外效用;公平偏好对企业节能努力水平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学习效应进而影响政府的期望效用。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2,(1)
文章基于契约关系视角,结合最新收入准则收入修订考虑提高保鲜及促销双重努力的外部正效应问题,构建供应商与生鲜电商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研究表明:企业策略选择与双方收益密切相关,随收益变化出现多种演化均衡;且在对方提高努力时搭便车获益更大,企业提高努力的积极性便会降低。因此,促进企业加大努力投入需构建有效的监管和奖惩机制,提高企业绩效,实现生鲜电商供应链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签订的契约并不能完全保证它们进行有效的创新互动。鉴于此,文章在前人仅比较互动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加入了背叛的机会成本和差异的认知程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创新互动的策略选择受到背叛机会成本的很大影响;(2)跨国公司在互动预期收益高、背叛机会成本高、成本低的情况下,本土企业倾向进行创新互动。而本土企业在互动预期收益低、背叛机会成本低、成本高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倾向进行创新互动;(3)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在建立契约之后,当跨国公司对差异的认知程度低,那么本土企业会选择互动,同样,当本土企业对差异的认知程度高,跨国公司则会选择进行互动。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from a lab experiment conducted with a sample of participants that is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for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Norway and two student samples (economics students and non‐economics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make choices both in a dictator game (a non‐strategic environment) and in a generalized trust game (a strategic environment). We find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 differs fundamentally from the student samples, both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assigned to different moral motives (efficiency, equity, and reciprocity) and in the level of selfish behavior. 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gender effects observed in the student samples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gender effects observed in representative sample. Finally, whereas economics students behave less pro‐socially than non‐economics students, the two student groups are similar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they assign to different moral motives.  相似文献   

12.
We reconsider the optimal central banker contract derived in Walsh (1995). We show that if the government's objective function places weight (value) on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then the optimal inflation contract does not completely neutralize the inflation bias. Furthermore, the more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is about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or the less selfish is the central banker, the smaller is the share of the inflation bias eliminated by the contract. Finally, a central banker contract written in terms of output can completely eradicate the inflationary bias, regardless of concerns about contract cos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合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传统概念与理论出发 ,引入时间变量概念 ,在定义了波特理论的基本战略与经济学上的合约的关系之后 ,利用由交易费用、风险、时间变量三者构成的分析体系对国有企业从建国初到目前的基本战略转变现象进行经济解释。在此过程中 ,我们通过对风险概念的详细讨论 ,适当扩展、进而引申出对合约性质的分类 ,从而在结合交易费用与时间变量两概念后 ,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找到了经济学上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14.
在劳动力市场上 ,劳动者和厂商未来的生产率都具有不确定性。早期劳动合同或签约由于一方面可以保证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 ,同时也保证了厂商被排除在事后职位市场的风险之外 ,因而厂商和劳动者具有签订早期劳动合同的激励。尽管早期劳动合同或签约存在成本 ,但只要事前利益超过事后无效率的损失 ,那么早期劳动合同或签约就会发生。对于那些不能获得完全市场保险的人来说 ,签约是一种帕累托最优。早期劳动合同或签约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证明 ,早期劳动合同是一种不完全合同 ,也是一种非正式合同 ,它是对契约理论的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国际油气合作中的资源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的油气合同模式对资源消费国效用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合同模式在油气合作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为获得效用最大化,投资者不但应注意投资区块的选择,还要对资源国的合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利弊权衡.通过对几种石油合同模式的比较,发现在总收益相同的条件下,从风险大小的角度考虑,纯服务合同带来的效用大于产品分成合同和矿税制合同;从收益的角度考虑,产品分成合同和矿税制合同使资源消费国保留了油价上涨时获取高额利润的权利,带来的效用大于技术服务合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案例形式讨论了壳牌公司布伦特斯帕油轮公司事件.透过油轮事件,文章分析了当今企业实际上面临的生存环境.最后,运用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契约理论分析指出,在当今资讯发达,消费者生态意识、人权意识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企业认真对待其社会责任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和现有文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解释"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约选择不同,本文把农业项目的风险分解为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风险和风险态度对"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合约选择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或市场风险为零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和不同农户之间合约的选择取决于双方对风险的态度和农业项目生产风险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嵩 《经济经纬》2005,1(2):4-7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归属,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一方面分析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力图弄清他不同意其中的哪些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的哪些因素;另一方面分析马克思本人关于"现实中的个人"的论述,并且对照卢瑟福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定义,明确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笔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坚持从自利的、理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现实中的个人"入手的研究视角,他是一位方法论个人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The text develops a model of wage and working-time setting by profit-maximizing firms in a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 with homogeneous workers.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role played by fixed costs of labor and of workers' varying effectiveness in time. Competition among firms implies a constraint on the utility level associated to the labor contract. The model contributes to explain insiders' rationing and other contemporary stylized facts, and lends itself to a particular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evalu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mandatory working-time reductions.  相似文献   

20.
The centra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the demonstration, summed up by Adam Smiths metaphor of the invisible han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selfish economic agents may produce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Pareto-optimal outcome. The assumption that economic agents are selfish has been criticised both as empirically inaccurate (Margolis, 1982; Quiggin, 1987) and as likely to generate anti-social attitudes in those who hold it (Marwell and Ames, 1981). There has, therefore, been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economic behaviour and policy analysis when agents are altruis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